内容简介:
大清首富胡雪岩,幼时家贫,替人放牛为生;稍长,入钱庄干杂活,扫地、倒尿壶,得老板赏识,提为跑街;遇贵人王有龄(浙江巡抚),资助其开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很快成为杭州巨富;王有龄兵败自杀,胡雪岩改投新任闽浙总督左宗棠门下,长袖善舞,眼光独到,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垄断金融,操办洋务,阻击外商,筹措军饷,30年间扶摇直上,直至富甲天下,得慈禧赏黄马褂穿,赐紫禁城骑马,授二品官衔,大富大贵,无人能比;更乐善好施,赢得“胡大善人”的美名。
一夜之间风云突变,慈禧下令革职抄家,积攒多年的隐患全面爆发,三天之内一贫如洗,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两年后郁郁终老,埋骨乱石丛中。
胡雪岩一生谨守“戒欺”与“真不二价”的经商原则,所向披靡,显赫一时,其辉煌成就被后人尊为一代“商圣”;但皇权无边,必然无情,商人的命运并不在自己手中。
翻开《红顶商人胡雪岩》,了解官僚体制下,一代商圣的天才与宿命。《红顶商人胡雪岩》出版40年来,一直被视为胡雪岩研究的至高经典。
作者简介:
高阳(1926~1992),著名作家,以历史小说著称,为当代作品发行量最大的作家之一,历来有“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的美誉。
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的真实,又擅长讲故事,读起来轻松畅快,于生动诙谐之中,带领读者一窥历史的本来面目。
精彩书评:
壹:
今年离高老故去已经有23年之久,这是我第二次读这部书,当年借别人的书,书页又黄又臭,观感太差,但从中学到了不少道理,故入手一套重温这位大清首富红顶商人的跌宕人生。
书封对高阳的历史小说评价非常中肯----“既注重历史的真实,又擅长讲故事”,高老的书读起来,故事衔接丝丝入扣,趣味性非常强,让人捧起就不愿放下,与此同时,又会详细的介绍正史背景,甚至非常详细的典章制度(例如第一册中的清朝税收制度)、风俗民情等,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清末社会画卷。
胡雪岩当年的职位相当于一个银行放贷专员,私自将一笔意外所得烂尾贷款赠与王有龄捐官,待王发达后,利用政府公款雁过拔毛开起了银行,后进入丝市,倚靠左宗棠,介入军火买卖….纯粹是空手套白狼。之后扶摇直上,场面越铺越大,丈八灯台,身处高位目不能极各种污烂漏洞,且骄奢淫逸不能自律自省,最终败于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政治斗争。不可否认的是胡雪岩的独到眼光,他看到了暴富的捷径--政治投机+金融游戏,并且有能力和运气玩转这个游戏。
我想起马云在2014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对胡雪岩的评价,这是我在四年前读第一遍时未曾感悟到的。马云说:“胡雪岩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红顶商人。”两个相隔近两个世纪的中国首富,且同为杭州人,为什么马云会这么说?因为胡雪岩的发家史实在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他身上紧紧贴着政治靠山的标签,发于“权”,败于“权”。中国近现代种种落马富豪的状况与他是多么的相似!然出现这种“中国特色”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政体制度(政权垄断、重农抑商)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决定的。胡雪岩说:“洋人做生意,官商一体,他们的官是保护商人的,有困难,官出来挡,有麻烦,官出来料理。他们的商人见了官,有什么话可以实说。我们的情形就不同了,官不恤商艰,商人也不敢期望官会替我们出面去争斤论两。这样子的话,我们跟洋人做生意,就没有把握了,你看这条路子走的通,忽然官场中另出一个花样,变成前功尽弃。”
以上是一方面,我们要做的是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且为我所用。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但是总有些道理是亘古不变的。
眼光。不管是他看人的眼光,还是投资的眼光,都非常的独到且准确,他并未读过什么书,我想只能归结于天赋和悟性。在这点上马云对胡雪岩也称赞有加,胡有一句话说的确实好:“生意越来越难做,越难做越是机会,关键是你的眼光,你的眼光看到一个省,你做一个省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全中国,你做的是全中国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全世界,你就有机会做全世界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今天,你做今天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十年以后,你做十年以后的生意。”做生意嘛,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财、物这三点把握住了,肯定就没有问题,而他在这三项上处处准确,他不发达谁发达!
赌徒心态。胡雪岩500银两赠与王有龄,道光时期500银两相当于现在的十几万块人民币,他对王有龄虽然有一定了解,但也寥寥,这不就是在赌博吗?富贵险中求,做生意需要这样的心态,太循规蹈矩是做不了大事的。
识人的眼光、用人的手腕,两具到家,把有本事的人收服了,他的本事就变成了自己的本事。用人所长(任用刘不才、朱福年),并给予足够的信任。凡事涉及人际关系,“利”字永远向后放,人情是最重要的投资。
宽广的心胸和社会责任感。两件事,一是杭州围城,国难当头,胡雪岩挺身而出,拼死出城买粮,对王有龄重情重义,对杭州人民有责任有担当。二是中外丝战,保护民族手工业,对抗新式巢丝厂。胡雪岩做慈善一方面为了面子,另一方面如他所说:“做生意总要市面平靖,而市面的平靖,不能光靠官府,全需大家同心协力。”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就是为何商贾巨富颇多,而胡雪岩却能名留青史。写到这想起最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工业化、信息化的车轮滚滚向前,处于低层的弱势群体也许难逃被碾压的命运,这样的现实冰冷而无情。我们总是希望走的更快,但当镜头对准当中的每一个人,以及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家庭时,我们又希望放慢前进的脚步……”
强执行力,思虑清楚立刻行动。
沉着冷静,思路清晰,应变能力强,做事主次排序非常清楚。正事尽力去做,闲事不钻牛角尖耗精力。
不怕得罪人,敢于争取自己的利益,又得饶人处且饶人,给别人也给自己留后路(张胖子事件)。
信誉即生意。即使在落魄之后,也能坚持此原则,方为可贵。
胡雪岩的成功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他对于分寸有着浑然天成的拿捏,如书中所说,既厚道,心又狠,既有魄力,心又细。自己也有创业的想法,读的书或许比胡雪岩多,但懂得多了,便会瞻前顾后,处处制肘。可见世间万事没有绝对,就在于分寸之间的把握,这也是最难做到的。
附书中很有道理的一些话:
古应春说:“那些人是闭门造车谈洋务,一种是开口就是“夷人”,把人家看做茹毛饮血的野人,再一种就是听见“洋人”二字,就恨不得先跪下来叫一声:“洋大人。”这样子谈洋务,办洋务,无非自取其辱。”------现在社会这两种人似乎也非常突出。
“这个道理,就叫爬得高,跌得重!他爬上去是靠机会,或者别的人有意把他捧了上去的,捧上了台,要能守得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一摔摔下来,就不送命,也跌得鼻青脸肿。所以这种志大才疏的人,怎么样也是苦恼!稽诸史实,有许多草莽英雄,因缘时会,成王称帝,到头 来一场春梦, 性命不保。说起来大都是吃了这四个字的亏。”------嵇鹤龄一语成谶,这或许就是读书多的好处。
犯法的事,我们不能做;不过,朝廷的王法是有板有眼的东西,他怎么说,我们怎么做,这就是守法。他没有说,我们就可以照我们自己的意思做。讲到良心;生意人的良心,就只有对主顾来讲。公平交易,老少无欺,就是我们的良心。至于对朝廷,要做官的讲良心。这实在也跟做生意跟主顾讲良心是一样的道理,‘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朝廷是文武官儿的主顾,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不能不讲良心。我们讲法,对朝廷守法,就是对朝廷讲良心。做生意的守朝廷的法,做官的对朝廷有良心,一定天下太平。再说一句:只要做官的对朝廷讲良心,做生意的就不敢不守法。如果做官的对朝廷没有良心,要我们来对朝廷讲良心,未免迂腐。------胡雪岩对于商人的良心之见解。
或者暗示,或者默许,只要攻下一座城池,三日之内,可以不守两条军法:抢劫与奸淫。蒋益澧可能亦曾有过这样许诺,这时候要他出告示禁止,变成主将食言,将来就难带兵了。------由太平军和清政府的杭州围城到国共的长春围城感慨,一旦发生战争,最惨的还是百姓。现在一提边境领土之争,很多人都摩拳擦掌,慷慨激昂,我想说,纯粹一群傻冒,让他们去前线吧。
“用兵三十余年, 聚而为兵,散而为盗,蔓延天下,隐患方深。重以水旱频仍,吏治调敝,盗贼满野,民不聊生,而于是时急开边畔,募兵以资防御,旷日逾时,而耗敝不可支矣。”这是就军费者言,说中国不能战。就算战胜了,又怎么办?战胜当然要裁兵,将刚招募的新兵遣散,结果是“游荡无所归”,聚集“饥困之民图逞”,是自己制造乱源。------左宗棠与李鸿章,主战不见得值得称颂,主和不见得是懦弱,清末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军饷压力都在百姓身上,忍一时愤图百年之计也只是因为无奈吧。中国现在社会也存在这样一大群无赖的无产者,近现代喜欢闹事起哄的人,就是他们,不是所有的百姓都无辜。
“人就是这样子,什么事都要讲机会。明明一定办得到的事,阴错阳差,叫你不能如愿。”他心里在想胡雪岩今日的遭遇,也是一连串阴错阳差的累积,如果不是法国构衅,如果不是左宗棠出军机,如果不是邵友濂当上海道,如果不是宓本常亏空了阜康的款子…..------其实这几件事情,有些是自己能左右的,只是在乎一心。
人以役物,不可为物所役。心爱之物固然要当心被窃,但为了怕被窃,不敢拿出来用,甚至时时忧虑,处处小心,这就是为物所役,倒不如无此一物。
秦寿门说:“有事不可怕事者,是要沉得住气,气稳则心定,心定则神闲,死棋肚里才会出仙着。”
胡雪岩深知官场中人的脾气,只许他们亲热,不许别人越礼。
虽说不招人妒是庸才,可以不招妒而自己做的招妒就太傻了。
人与人之间,交情跟关系的建立与进展,全靠在这种地方有个扎实的表示。这一步跨越不了,密友亦会变成泛泛之交。
做生意切莫斗气。
做小生意迁就局势,做大生意先帮公家拿局势扭过来。
用兵之道,在乎一心!做生意跟带兵打仗的道理是差不多的,只有看人行事,看事说话,随机应变之外,还要从变化中找出机会来!
古应春不做声。这个决定原是很用一下的,但出入太大,自己一定要表现出很郑重的态度,才能说动胡雪岩,所以他的沉默,等于盘马弯弓,实际上是要引起胡雪岩的注意和重视。
江湖上行事,有时要“充”,不会的也得要大包大揽,满口答应;有时要“冲”,不管做得到做不到,硬做了去。但是,有时既不能充,更不能冲,一要诚实,二要稳健。
“毛病是谈不到。不过,小爷叔,中国人有句话,叫做‘业精干勤,荒于嬉’,这个 ‘勤’字照我讲,应该当做敬业的敬,反过来‘嬉’字不作懒惰解释,要当作浮而不实的不敬来讲。敬则专,专心一志,自然精益求精。小爷叔,如果说你有失策之处,我直言相谈,就是不专心。”古应春又说,“人的精力到底有限,你经手的事情到底太多了,眼前来看,好像面面俱到,未出纰漏,其实是不是漏了许多好机会,谁也不得而知。”
俗语说:‘前半夜想想人家,后半夜想想自己。’我们现在先想自己,有什么好处到人家那里,人家肯看交情上头,冒一冒险。
尽满不动气!听得这一说,古应春实在不能不佩服。原是极浅的道理,只为方寸一乱,看不真切。这一点功夫,说来容易,临事却不易做到,正就是胡雪岩过人的长处。
世界上有许多事,本来是用不着才干的,人人能做,只看你是不是肯做,是不是一本正经去做。能够这样,就是个了不起的人。
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就是会做生意。
我胡某人之有今天,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两个可遇不可求,可一不可再的机会凑成功的。试问,天时、地利、人和,我还占得到哪一样?就算占全了,也不会再有那样两个机会了。
贰:
可能我是一位工科男,平时对经济方面关注很少,对书中很多经营方式根本没有概念,看到书中胡雪岩辗转腾挪、翻云覆雨获取经济利益,只能目瞪口呆。当然,这并不是我一头浆糊的主要原因。
我总是觉得,小说中的每一个出场角色,都应该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点描述的人物,更应该贯穿主线,有始有终的。可是这部作品里面人物出场很多,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应接不暇。可是,有些重点描述的角色,却是有始无终,在故事的发展中消失不见,不知所踪了。如第一部中郁四、阿珠、陈世龙等一众人物,当时描写笔墨不少,可到后面根本没有出现,特别是陈世龙,作为一个接盘侠,胡雪岩似乎打算委以重任,打算让其学生意,学外语。可是接完阿珠这个盘以后,陈世龙就销声匿迹了。嵇鹤龄同样如此,我还以为这位胡雪岩的结拜大哥,仕途一路高升,会为胡雪岩继续提供帮助。哪知后面再也没有见过。
写到了阿珠,不得不提整个作品里面的情感纠葛。在这部书中,几个男性角色好像都是花心大萝卜,经常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胡雪岩更是如此,几个重点女性角色,好像除了七姐这个女张飞外,胡雪岩是见一个爱一个。人不风流枉少年,滥情也就算了,可是开始郎情妾意,突然就灰飞烟灭了,中间的转折也太快了。和阿珠那么你侬我侬,就撒手不管了。书中给出了理由,但是却很牵强。不过阿珠还好点,最终还有陈世龙。阿巧(记不清楚了,里面有太多的巧、珍、珠等)就太不幸了,开始不知怎么就和胡雪岩擦出了火花,可是胡却始乱终弃,转手送给了何桂清。等到胡雪岩重病,命悬一线的时候。阿巧又挺身而出,服侍左右。结果等人家病好了,就又翻脸了,还美其名曰是害怕阿巧受委屈。这边大老婆还在为娶芙蓉和胡雪岩闹家务,让胡雪岩头疼不已。转眼胡雪岩就又找了一个妙珠,立为上海夫人,也不害怕大老婆找事,更不害怕和他一块去上海的芙蓉知道了会伤心。这都有点太不合理了。
上面说了这么多,最主要表达的就是这部书结构的混乱。也许是我喜欢看推理小说,注重情节发展的合理,逻辑的通顺。可是这部书,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情节跳跃太多。有些和主线明显没有联系的设置,作者也下很大功夫来描写。比如第六部里面,让查封当铺,出场几个人物,费了很多的笔墨,结果好像没了下文,对情节发展没有什么作用。再如描写朱太太如何骗人掘宝,其实就为了证明此人心怀叵测罢了。结果絮絮叨叨写了几十页,和主线一点联系也没有。再者,有些情节应该在前面埋下伏笔,在后面徐徐展开,如螺蛳太太这个后几部比较吃重的角色,前几部根本没有一点描写,等到需要了,赶快来个插叙。如此做法,就把故事的脉络弄得七零八落,混乱不堪。
提了这么的意见,其实说句良心话,这部作品还是很不错的。整部书里面的描写细致,语言流畅,人物性格鲜明,跃然纸上,不愧是一部大作。比起大陆某个作家,竟然野心勃勃、异想天开到用一部小说来争夺文明话语权,改变人们对历史的看法,高阳要好很多。
叁:
从当初在茶楼混迹的市井小民到后来纵横商场的商业大佬,胡雪岩这一路走来伴随着运气和处事的精明。从资助王有龄捐官开始,那个时代的人是重情重义的,懂得知恩图报,于是胡雪岩走上了红顶商人的途径,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往往是一个政治腐败的年代,自古以来官和商都是形影不离,权力和金钱必定彼此相互依靠。胡雪岩的成功在于他会做人,能够投其所好和根据能力任命下属,这一点不得想起本世纪初,那位在东南沿海名噪一时的人,他们身上都有类似的踪迹。而现在的商业更加尊重市场或许这一套还能够走通,但是已经不想从前那般放任了。后期的胡雪岩把他的商业版图扩张得太大,已经深陷政治的泥潭不能够抽身,而这场较劲往往是像胡雪岩这样的副手去其锋芒。
胡雪岩后期对属下的管束不够,纸醉金迷纵情声色也是导致他商业帝国崩溃的原因,越是关键的时刻越是要懂得收敛,避免他人虎视眈眈。缺点是可以有的,但是如果这个缺点影响到了整个局势的发展和自己对事情的把控的话,那么这个缺点的坏处就会无限放大。胡雪岩后期因为情人而放弃对典当行的整改已经暴露出他商业下坠的端倪,同时那是个巨变的时代,如果对相应的商机和新型产业把握不准的话,也容易失败。同时胡雪岩书读的少或许也是他的一个弊端。
书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太平天国时期他设法拯救被困于杭州城内的王有龄,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有情有义,那或许是最可贵的东西,依稀有胡雪岩隔江流泪的画面。同时早期扩展商业版图,拉拢人心也是很值得品位的地方。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费获取
公众号搜索:pengdi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