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培训这个行业,此前和一些朋友聊过。发现其中的一些现象,是教育产业化的典型表现,可以借以思考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今天就来说说这个。
有位朋友,以前是做英语培训的,后来退出了。退出的原因是,他觉得这个行业很拧巴,而且越做越拧巴。
做英语培训,靠收学费赚钱,那么,你自然希望学员学得越久越好——学得越久,学费交得越多,最好一辈子一直在你这里学,那才是营收、利润最大化。但是,作为英语培训机构,你的工作目标又是尽快让学员掌握英语,不用再学了——这不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么。
培训机构努力改进教学法,研发更高效的学习法,等于是在和自己的钱包过不去。那么,干英语培训这一行,到底是应该努力工作呢,让学员尽快掌握英语,还是要糊弄学员,尽量拉长他们的学习时间呢?
这就是拧巴所在。
还有一位朋友,也是做英语培训的——现在还在做。这位朋友是名校毕业,水平很高,对认知心理学有深入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研发出一套高效的英语学习法。我了解了一番,很有意思。今后我打算写写文章,介绍一下他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及其英语学习法。
他说,华尔街英语其实水平很高的,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法;相应的资源,比如英美外教等等,也很充足,确实能提供优质优价的服务。如果愿意花钱花时间去学,能把英语学好。
问题在于,英语培训市场有个别扭之处,那就是好货卖不出好价钱。你投巨资研发教学法学习法,招聘地道英美外教,教学场所高档豪华,消费者并不认。而那些英语培训的草台班子,随便弄个教材,找个老师就开课的,消费者也无所谓。招生时,二者没什么区别。
既然如此,大家只好在广告上砸钱,拼营销。业务量基本上跟着广告走。营收固然增加了,但营销开支也跟着上去了。指望着培训本身的高水平,或者学员的口碑,都没戏,就是拼营销。
所以,即使是华尔街英语这样的顶级培训机构,也要使出大街上发小广告拉人这样不入流的营销手段。没办法,市场就是这样。你能想象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招生时发广告么?
随着竞争的加剧,这些年,英语培训行业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以至于靠正常的控制开支,已不足以应付。于是,只好开始杠杆操作。千方百计把人忽悠来,没钱交学费,不要紧,我帮你贷款……
华尔街英语的爆雷,固然和最近的疫情防控导致客流减少有一定关系,但那并不是主要原因。实际上,最近几年来,他们的日子已经越来越难过,只不过还能掩盖。疫情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即使没有疫情,英语培训行业整体上也是越来越难,且看不到出路。
这里面的关键点在于:盈利性的培训机构,也就是教育产业化,也就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教育,有一个“胎里带”的难题:他们一方面要教育消费者,但又要消费者在接受教育前就能评估他们的水平。问题是,如果消费者有这个水平,能准确评估培训机构的水平高低,他也就不用来接受教育了。
对一个不会英语的人来说,你给他介绍某种英语学习法如何如何高效,如何如何能快速掌握英语,他怎么知道你说的是对是错呢?他怎么知道你是不是在忽悠他呢?而且你明摆着就是要赚他的钱,你忽悠他的动机,很强啊。
可见,把教育作为一种市场上出售的服务来看待,这是有问题的。
其他的服务行业,没有教育这种问题。比如餐饮业,饭馆老板不必向你介绍某道菜是如何做出来的,其中的做法如何高明,厨师的手艺如何高超。你直接吃他们端上来的菜就行了。好吃就是好吃,不好吃就是不好吃,很容易分辨。
因为这个原因,现实中的正规教育体系,从来都不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普通服务,要么是国家承办的公立教育体系,要么是私人创办的非营利性事业,共同点是都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为目标。
当然,正规教育体系也收学费,但收费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可不是同一码事。公立教育体系,非营利机构,收费只是为了保持正常运转,多出来的利润也不会分给投资者。这些机构有特定的定位,就是教育,不能改行,不能什么赚钱干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盈利性机构的哪些难题。
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所以也不存在希望学员尽可能多交钱的动机,按规定收费即可。钱多了,还麻烦。而且,人家不是为了尽量赚你的钱,学员自然也就比较放心。这样一来,校方要做的,就是把教育这件事做好;学员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大家之间的利益纠葛,尽量简单化,不会形成对学习的干扰。
Image
Image
有人会说,你说得不对。有一些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比如驾校、培训挖掘机司机的,培训厨师的,培训计算机编程师的,挺正常的啊。这些培训机构就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没什么问题啊。
说到这里,就说到了中国社会对学习英语的需求,到底是真是假。
上述那些运转正常的培训机构,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学目标明确,对培训结果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在驾校学驾驶,目标就是通过驾照考试。挖掘机、厨师、编程,也都有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一方面,课程相对简单,另一方面,是否学会,没学会的原因是什么,都相对争议较小。这种培训机构,是可以市场化经营的。
要知道,英语培训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培训机构并不能像学校老师约束学生那样严格要求学员——顾客是上帝,只能客客气气,不能打骂顾客。但这样一来,如果没学好,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事实是,很多人希望自己熟练掌握英语,但他们并没打算为此真正下苦功夫。说到底就是,对中国人来说,英语没那么重要。成年人对英语培训的需求,是伪需求。
Image
以前,进了外企,就能挣到国内企业望尘莫及的高收入。那时,学好英语,劲头十足。现在,外企早已今非昔比,收入甚至不如国内好的企业,加之上升空间有限,外企吸引力已经大大降低。而且,外企内部,也早就不是“非英语不可”了。
至于一般的需求,比如出国旅游、阅读简单英语材料等等,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有一定英语基础,多少能应付。而且,其实现在出国都不见得需要外语了——到处都是中国人。旅游地区的商店,很多配有中国店员服务员,提供地道中文服务。就算是一定要用英文的场合,各种翻译机、翻译软件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不用辛辛苦苦地追求“流利英语”了。
对中国人来说,英语的高端教育——能读莎士比亚或者专业技术资料那种,由高校、科研机构来完成。普及型的教育,翻译机翻译软件能解决大部分。那么,还有多大必要下苦功夫去学英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