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每个人脑海里都有或同或异的记忆,有些时候,你是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地处理完事情,然后在周末睡个懒觉、休闲地看场球或者Shopping;而有些时候,在deadline逼近的压力下你几近崩溃,心里不断责怪自己:为什么这次还跟上次一样拖到最后手忙脚乱。
任何职业的人,都可能拖延。比如临时抱佛脚,彻夜突击备考的学生;比如明早要见重要客户,迫近凌晨还在等电视剧更新的销售;再如想起“还有领导层层审批,文件放一放再说吧”的国企职员;还有无人监督是爽,慢性拖延是病的自由职业者。如何判断是不是犯了拖延症,就是看它是不是让你后悔烦恼,从而影响你的生活。
拖延的根源
还记得你的第一次拖延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拖延早期都发生在学校里。比如我作文不好,拖延交作业,起码老师不会让我在全班朗读我的“大作”,当众出丑。拖延在这里是掩盖弱项、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策略。拖延还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一些顽固的信念,称为“拖延者信条”: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我做事就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什么都不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
没有什么是我做不到的。
事情如果做不好,那就不值得去做。
我必须避开挑战。
我成功,有人就会受到伤害。
这一次做得很好,那我每一次都应该要做得很好。
按别人的规矩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我不能失去任何人、任何事物。
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别人就不再喜欢我。
凡事都有正确答案,我会一直等待直到发现它。
这些信条反映了我们拖延的思维方式。有些信条时常在你脑海回响,有些你还没意识到就已经发挥作用,认识到这种思维方式不可取,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模糊的目标容易引发拖延,比如学英语背单词,天天嘴里念叨着背单词,实际上并没背多少;比如减肥,雷声大雨点小的大有人在。你会发现,这些宏观的、不具体的目标会吓退你的信心。换个角度,你可以选择将核心词汇分成100组来背,这样每天的任务就非常清晰明了。减肥可以设置阶段性目标,一个月,一个季度分别减多少,可以预留缓冲余地,达标适当地奖励自己。一个合理、务实的清晰目标,有助于你完成任务。
可操作目标,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可观察性。
2.具体、特殊。
3.可以分解为几个小步骤。
4.第一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用行动来定义你的目标,让它具有可观察性。比如阅读时用章节来定量,当你读完合上书本时,你会真切地看到目标的达成,而不仅仅是想阅读的感受和想法。旅游的时候将想去的景点明确标出来,对你的旅程安排是有帮助的,具体化目标也是这个道理。目标分解后的阶段性小目标比遥远的大目标更真实、生动,所以更容易达成。专注于当前的每一个步骤都会加深你对全局目标的理解,而每一个小步的积累最终将实现你的目标。事实上,几乎没有人可以完全摆脱拖延,只是程度和方面不同。几个人相互监督也可以更好的克服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