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很穷,吃饱肚子是全家人乃至全国人的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人们的房子也很小,大部分人的家里都没有客厅,进门就是厨房,有灶台案板风箱等炊具。人们出门互相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就是:“吃了吗?”
那时,做饭是家里人人乐而为之的事情,因为可以趁调味的时候先品尝几口,比别人早一点解馋充饥。当时社会上最火的职业里,就有“炊事员”这一岗位。谁家要是有女儿嫁给了炊事员,单这一点就会让街坊邻里艳羡不已。
为了填饱肚子,家里大人小孩都爱围着锅台转。把锅灶安放在刚进家门的醒目位置,大家都乐意,看着心里也踏实。一听到锅碗瓢盆有响声,都跑来打听吃什么饭,并顺手拈了能吃的蔬菜和干馍片之类先充充饥。
没等饭菜出锅,大家都闻到了香味,更是饥饿难耐。饭一端上来,立即你一碗我一碗很快下了肚,到第二碗时才不紧不慢吃起来。有喜欢热闹的大人,端碗来到大门口,和其他也出来吃饭的人们边聊天边吃。大家脸上全是能吃饱肚子的笑容。
那时候一个家庭里,“老公”和“老婆”都是必需品。因为大部分劳动都是体力活,男人出去干重活,女人干些轻活连带做饭。等男人回来累了,给女人帮忙做饭打打下手,就能喝上一碗女人熬的粥,吃一顿热饭,然后全身都舒展了,一身的疲劳一扫而光。
因为厨房是大家进出家门的必经之路,所以女人随便抓个人帮忙干活很容易,做饭洗碗等杂活说说笑笑就完成了。如果来了客人,女主人一句热情的招呼:“来吃饭吧,锅里还有一碗热饭!”这就是对客人最真诚的欢迎。
“围着锅台转”是全家人最羡慕的工作岗位,这个岗位给女人带来了自豪。又因为厨房兼了客厅,所以在外人眼里,进门先看女人脸色,也着实体现了女性的社会价值。
尽管那时的厨房也不一定就干净,但极简的装饰(土墙土地板或砖墙砖地板)却具有最大的兼容性,说真的,看上去比如今的瓷砖墙瓷砖地板,确实更耐污染。在大家眼里,厨房的干净与否不是问题,它就像妈妈,每天不到那里转几圈,心里就不踏实。用如今的话说,厨房就是实实在在的“黄金旺铺”。而女人也因为拥有“黄金旺铺”的主要经营权,在整个家庭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时代变了,房子大了,“客厅”这一功能区出现了,并且占据了最显要的位置。“厨房”因其易乱易脏,被缩水到最隐蔽偏僻的位置,而且总在阴面,一年四季不见阳光。
不单是如此。为了防油烟防蒸汽,我们贴了墙砖,并安了门把它封起来。还安装了油烟机,购置冰箱、豆浆机、电饭煲……厨房成了“机房”。
客厅后来居上,成了家居布局里的“老大”,又因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所以男人永远在客厅,在如今的“黄金旺铺”,孩子也在那里。那里有各种休闲家具和家电:沙发、茶几、电视、电脑、网络……还有各种零食。
“妈妈呢?”休闲之余孩子发现看不到妈妈。“在厨房。”哦,原来女主人被“发配”到最偏僻最阴冷的“机房”去了。
三天五天、十天半月,甚至成年累月,除了偶尔要找女人问什么事情外,几乎没有家庭成员光顾厨房。打听吃什么吗?不用,他们不饿。饭做好了就吃吧,怎么吃也没有街头小吃或招牌饭店里的味道好。于是女人更下功夫,烹饪工序更加繁琐,可怎么也敌不过“街上又开了一家某某饭店”的威胁。
冬天,厨房里是取暖设施最少的地方。因为做饭要用火,火一烧起来厨房就不冷了。但没烧火的时候呢?一进厨房门,一股冷空气扑面而来,几乎令人不忍呼吸。想洗菜切菜吗?没开火烧饭前,你很快就会冻得头疼。
夏天,厨房里是没有降温设施的。热度和其他房间一样,再等做饭开了火,更是如同身处桑拿室。饭做好后,女人全身已经被汗水湿透如同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吃过饭后,各种打扫整理工作,都归那位被“发配”到厨房的女人了。叫老公和孩子帮忙吗?舍不得,也不好意思:不是自愿的劳动,便是苦役。厨房门一关,她的劳动也无人见到,无人在意。
因着厨房的没落,女人的厨房经营权无人感兴趣,女人在家里的位置也无足轻重了。“到哪里都会有口热饭吃”,男人可以这样理直气壮地说。女人呢?战战兢兢,唯恐自己没有高超的厨艺,抓不住男人的“胃”,失去了男人的“心”。
终于有一天女人病倒了,于是厨房成了真正的“冷宫”,罕有人至。大家或去集体灶房吃饭,或花钱去饭店吃饭,或叫外卖或吃零食,各想各的办法,倒也依然自得相安无事。
唉,当一种家庭功能,能够被数种社会功能代替时,厨房啊,我拿什么拯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