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共学《里仁篇》的第十七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章里的几个主要的字。张居正说:贤,是有德的人。齐,是齐一。不贤,是无德的人。省,是省察。
就是说看到贤德的人就想和他一样;看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跟他一样,以此来检讨自己,改善自己。
《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章就给我们后人讲修身的一个方法,那就是“思齐”和“自省”。
我们现在学习儒家文化,要立志成为圣贤,看见一个有德的贤人,心里一定会很羡慕。但是不能只是羡慕而已,要在心里认真思维:“我的本性也很善良,他有此贤德,他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在心里要升起惭愧之心,把贤德之人作为我们思齐看齐的方向目标,学习的榜样,在自己不如人的地方自我勉励,这就是见贤思齐。
如何能够“见贤思齐”呢?就从身边开始,从自己做起。
比如我们在学习《孝经》后,很多人就开始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孝。我的一位朋友在听老师讲了大孝子王西海24年如一日,侍奉植物人父亲的故事后,就辞去工作,接回住在养老院的母亲,专心服侍老人家,这就是见贤思齐。
我们一般人经常容易犯的毛病,是见到贤德的人,会在心里嘀咕:“这有啥了不起!”比如看到公司有人晋升职务了,会在背后八卦一下:“他背后有人,有关系。”或者酸不溜的说:“我才不稀罕那位子呢。”这就错了。这种不服气的心态,就是我们内心有了骄慢心和嫉妒心。一旦我们心中升起这种想法,我们就不会见贤思齐了。所以见贤思齐,首选要从改善自己的内心开始,不能有这种心态。一定是心胸开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认认真真的向他人学习。
如果见到一个无德不贤的人,我们心里也一定会讨厌,但是不能只是讨厌这个无德不贤之人,一定要自己反省:做恶是很容易的,但自知之明却是很困难的。他人做的不善的事情,我自己身上有没有呢?如果我也做了像他一样不善的事情,那么一定立刻改过迁善。这就是见不贤而内自省。
不贤就是一面镜子,自省就是返躬自身,向内观察自己是否也是不贤,内求内省。
在学习“子游问孝”这一章后,有一位老师在学习群里分享,说他看到有人对自己家养的宠物狗,照顾倍加,给狗穿好的、吃好的,还儿子长、儿子短的叫着,把狗打扮的花枝招展,却对自己年迈的父母经常不闻不问,不管不顾。他就打心眼里可伶这个人,一方面也警醒自己对父母要有敬爱之心,要孝养父母。
钱穆先生在注解这句话时讲“此章见与人相处,无论其人贤不贤,于己皆有益。若见贤而忌惮之,见不贤而讥轻之,则惟害己德而已”。就是说,我们无论看到贤与不贤的人,对自己都是有益的。如果见到贤德之人就顾虑畏惧,见不贤之人就讥讽轻慢,这只能是损害自己的德行而已。
见贤思齐,看见比我们好的人,就要想:啊!我要向他看齐,向着他而努力,尽心尽力去做自己,去增长自己。不断向有德的人学习,不断地向上、不断地向上,不怕自己做不到。
见不贤而内自省,比如看见不孝顺父母的人,想一想这个人因为不懂如何行孝,对父母犯下如此大错,真可怜啊!对不贤的人,升起想帮助,想利他的心,就会用很宽恕的态度去对待。
有一位智者说:“人与人的相遇,都是为了彼此的心灵提升。”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不外乎贤、不贤。贤者和不贤者都是我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道德经》)看见贤者要向他们学习,要思齐,提升自己;见到不贤者要内省,自我反省:我有没有这个过错?也提醒自己下次不要犯错,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德行。
可是,在生活中,贤与不贤我们有时是很难分辨的,往往还会因为自己的颠倒认知把贤当成不贤,又把不贤当成贤。这时,就需要我们认真揣摩、学习圣贤留下的经典,从经典中吸收智慧,才能分辨贤与不贤,才能够做到向贤者看齐,见不贤者自省。所以,现在我们能够有机会学习《论语》,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因此一定要坚持学习经典,“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听闻、反复读诵,一门深入,才会明白孔老夫子要告诉我们的真实内涵。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我们现在做不到,那么就从最基本的修身开始,改善我们自己的内在,自己先做好了,也才能帮助到他人。
学习这一章,我们也要时常扪心自问,遇到贤人思齐了吗?遇到不贤自省了吗?自己是否做到了是知行合一,做到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