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阅读商朝历史书籍时,尤其是帝王人物介绍,总能看到,“庙号” 这个词。那庙号是什么回事,在什么情况下会有庙号出现?
据唐朝刘知几《史通.内篇 称谓第十四》记载,“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意思就是,古代帝王的庙号是在这样定的,开创帝王称为“祖”而守护发扬国家有德行帝王称为“宗”,这个说法从商代开始,至在东西两汉。按照这个说法,商帝祖乙均符合条件,为何司马迁没有说呢?
祖乙,甲骨文中称且乙,子姓,名滕 (一作胜 ),商王河亶甲之子,商朝第十三任君主。祖乙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孟子将他列入商朝"贤圣之君"中。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其中包括商汤、太甲、太戊、祖乙、盘庚和武丁。《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也记载:"夫汤、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他能别称为贤君,主要是他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大贡献。
祖乙在位时期,任用巫贤辅政,据说巫贤是巫咸的儿子,巫咸就是商帝太戊的宰相。曾数次出兵平服鬼方、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
祖乙在位时期,将都城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迁到耿(今山西省河津市)。后来由于耿发生水患 ,于是再次迁都于邢 (今河北省邢台市)。最后再次由于水患,而迁都于庇 (今山东费县) 。在迁都后,商朝得到发展,尤其是在迁到邢这个地方后,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让商朝国势再度兴盛。
关于迁都到邢,还有一件轶事。祖乙在位时,他为了带领商人寻找更好的宜居地,派人向北到达他们祖先居住的地方寻找。在一个叫邢的地方,发现一条龙鱼。众臣报请祖乙,认为那里必将成为龙腾之地。祖乙于是迁都于邢 ,并派专人饲养龙鱼,对其朝夕礼拜。祖乙利用邢有利条件发展农牧业,使商朝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国运中兴。因风水大臣说:龙在则兴,龙亡则水淹。结果龙死后,祖乙迁走,邢遭洪水淹没。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祖乙立,殷复兴。巫贤任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祖乙描述语焉不详,没有说祖乙有什么建树,但是通过这只言片语,“殷复兴”,我们知道祖乙在位是商朝再次兴盛起来。
而《竹书纪年》则直接称他的庙号为中宗,并见于出土甲骨文的记载中,《今本竹书纪年》称祖乙在位期间,将国都由相迁至耿,后又迁都于庇。由此可见,祖乙的作为完全符合“宗”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