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朋友圈里发了一首老歌“此情可待”,有人感慨,有人感叹,为了什么呢,好像真的听懂了,感受了,其实未必尽然。
简而言之,音乐也是一种声音,究其实质,是一种物理想象,与风声雨声雷声无异,而差别在于这种声音不是来自自然,而是来自人类,因而会附加一些非自然的内容,也就是主观意象,如同语言。
其实音乐与语言一样,都是人为的产物,但是二者却有很大的不同。
语言是为了交流,为了阐述,为了说明,为此就需要有一个对等的平台和环境,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出现“鸡同鸭讲”,“对牛弹琴”等等的情况,为了打破这样的僵局,就出现了一个叫做翻译的行当,也就是一个转换器。它既懂得鸡言,又晓得鸭语,如此一来,鸡鸭就可以通话了。
然而对于音乐,似乎是没有这样过程,好像音乐具有通性,而无差异,然而这真的可能吗,事实会是这样吗。
音乐先是源于歌,源于人声,后来人们开始使用器械,就产生的音乐,或许可以这样定义,音乐就是经控制的,由器械产生的,符合特定规律的,具有个性的,一组声音的组合。
如果这样定义了音乐,那么音乐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可是如果我问,音乐有内容吗,一段音乐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内容呢。
音乐间的差异是存在的,这些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规律,也就是这段声音的组合方式,或说是流派,一个是个性,也就是区别呀他人的独创,除此之外,音乐还有什么呢。
一段语言可以讲述一件事情,那是因为每一个音节,以及音节的组合,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规律,只要按照这样的要求做了,不论在那里,都会有相同的理解和解读,因为我们共同学习了这样的含义,也共同学习了这样的规律,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共同的框架和约束,因此也才可能有共同的理解。
我们之所以需要学习,是因为这些内容并不是有生具来的天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够获得,同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但凡优良的有用的东西都是需要学习的。
然而对于音乐,似乎并没有这样学习,然而居然也能号称理解和欣赏,这难道是可能的吗。
对于一段纯音乐,没有名称,没有标题,没有歌词,没有作者,你能够从中听出什么样的内容呢,我想或许能够,可是我的解读,和你的解读,和他的解读,会是一样的吗,即便是我们都有过专业的训练,或许也不能得到一致理解。既然如此,那么音乐欣赏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其实我想说,原本就没有所谓的欣赏,所谓的欣赏,都是一种牵强附会,就像轨道上行驶的车辆,都是人为规定的一种结果。这里似乎产生了一个悖论,然而音乐的确这样一种状况。
在已经学习了语言的规则之后,也不能够理解每一段文字,这里面还有文字所包含的内容,还有相关的专业内容,可以流畅的读出一段文字,却不知道这段文字在说什么,这样的事情也是有的,而且还不在少数,那么对于没有任何相关的音乐培训和学习,却能够理解和解读一段音乐,难道不是天方夜谭,滑稽可笑吗,而可能的结果,就是附会。
如果这样的想法是正确的话,对于类似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把音乐作为一个专业,严格的说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个专业,然而却依然有很多人要对此发言,说话,好像真的能够理解和解读,就像我现在一样。有一句俗语,隔行如隔山,说的是认识的局限性,不可能全通,除非是天才,可是依然有人跨越阻隔,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