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一部敢直面“死亡”的国产纪录片
摘要:这是一部继《生门》之后又一部直面生死的国产纪录片
01
人
应该怎样离开这个世界
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
如果你问活着的意义
答案就在
生命里
万茜用平静的声音说出了这句话。
拍摄地点在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里,有一个舒缓疗护区,收治的主要是癌症晚期患者,生命所剩的时间大多不超过3个月,这里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
影片开头便是极度契合主题的网易云的热评——“医院的墙,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
“我、想、回、家!”
“这里是几楼啊?这里是二楼。几楼啊?二楼。二楼二楼二楼。三楼?啊,就是三楼。一楼啊?啊,一楼一楼一楼。好的”。母女俩不约而同无言的对视,抬眼倒影与彼,无需揣摩。
“去跟老邻居多谈谈啊,看看有没有漂亮老太呵。”小郑打趣地说道。
收到众人新年祝福的大爷,乐呵呵摩挲着葫芦丝,蹭着嘴唇,明明曲调无比欢快,而我却只听见了它的呜咽。
医院里像往常一样开起了晨会。
“刚才侯主任报了一下,一年收治204个病人,死亡185人,185人,平均两天1个”
死亡真的是一个可怕的字眼。
随后镜头对准了病房里的癌症患者。他们中间,有人卧病在床仍旧牵挂家里痴呆老伴;有人在生命最后一刻仍旧牵挂自己因误会而多年未见的女儿,可最后却未能了却心愿;也有人在生命弥留之际仍想着可以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可由于癌细胞扩散全身,加上家人不同意而未能如愿.......
医院是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地方,也是揭露人性的地方。
很多人来到安宁病房,是想要有尊严地、安静地、无痛苦地、体面地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但有的时候,家属强行要求治疗,延长生命期限,可也许这并不是病人所期待的,病人会很辛苦,为了家人为了医疗环境而活着。
世间很多事情,确是无奈的!
2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临终关怀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处在起步的探索阶段,任重而道远。
纪录片《生命里》用镜头记录下了在这条路的起点上,人们尝试探索的点点滴滴。没有仅以痛苦反映死亡,而是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关怀,描述了病人们最后时光中的豁达、平和、深邃,也展现了家庭、医护人员、志愿者们的关爱之于生命尊严的重量,是一部极具震撼、感人力量和思考性的纪录片。
我们可以改变许多事,唯有生命老去的进程无法改变。
时光的沙漏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流动,当一个人年老的时候,你目睹那个过程,由于心不忍变为习惯,上帝便逐渐剥夺他的一切,直到最后的谢幕,在生命的缝隙里苟延残喘又无可奈何。
有的人留恋尘世,放不下至亲之人,有的人则留下遗憾,后悔当初未能完成之事。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难,同样,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美好,不是吗?
也许自己不能决定离开世界的方式,是最痛苦的。我们只知道优生,却忽略了优死也是对人的一种最起码的尊重,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
我是一个怕死的人,我想,这不仅是我,大多数人都是怕死的,“死亡”是所有中国人都忌讳的一个词。
记录片《生命里》是枝裕和式的平缓、沉静,他们在临走的时都会记起曾经美好的事,然后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充满期待的来到这个世界上,被教导要学习、要长大、要往前跑,可却没有人来教:要怎么离开这个世界。
3
这部纪录片不禁让我想起当年在医院实习的经历,一年的医院实习经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两个字:珍惜。
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珍惜现在,珍惜自己的亲人,珍惜自己的朋友,珍惜自己的爱人,珍惜现有的一切的一切。
第一次看到临终关怀这个词是在我的大学教科书中, 临终关怀的目的让病人有尊严、安宁舒适渡过之后的时间尽可能的心愿达成。
有人说人间唯一公平的事就是每个人只能活一次,所以用自己的方式活完一生是很酷的。
但是现在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用自己的方式过这一生呢?我想,更多的是随大流吧!
当我们可以坦然面对人生的无常时,也许就能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而让弥留之际的他们开心快乐,了无遗憾的离开这个纷扰的人间,是这个纪录片告诉我们的故事。
生命的完成,或许并不是一场极致的浪漫。
从《生门》里闻得出荤腥,从《生命里》嗅得到腐朽。
但存在过,终究是最终的意义。
在这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应用心体会时光留下的每一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