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张琪洲老师《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实验研究》课程,感触颇多。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总觉得学校的复习资料多,学生学习紧张而忽略了学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与思考,仅仅只要求了课标里的必读科目。听了张老师的讲座,觉得让学生错过了好多。也许目前来说,他们能够考出个理想成绩,可是对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养成是大大不利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有选择性的安排学生的教辅资料,大胆的舍去某些重复性较多的知识点,给学生保证一定的课堂阅读时间,这当然需要老师去进行更多的迁移和拓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迁移素养,也许刚开始很难,但是这对他们的长远发展特别有帮助,这样也能够给他们预留更多的时间去实现整本书的阅读。
其次,根据我现在教的学生的特点,他们现在是七年级,刚刚进入初中阶段,对于文言文,由于时间的久远以及与现代文句式的不同,学生会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从文言文入手,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篇幅短小,主要讲一些古代儿童的智慧故事,也能较快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再加上开学刚刚学过《世说新语》里的《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更有一个阅读的切入点。在此阅读基础上,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以及有感触的句子及时摘抄下来多阅读,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感受,哪怕只是一两句。久而久之,我相信,习惯养成之后,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在现代文以及小说方面,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初中必读书目,给学生罗列出来,老师先做一个名著方面的引导,然后不要求他们先读什么后读什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选择,之后,当他们爱上阅读,其余书目自然而然地就会进入他们的视野。
再者,由于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情感体验的不同,每个学生对名著的解读是不同的。所以在阅读的基础上,我会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自己感兴趣或者有灵感碰撞的地方及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阅读时,不要求他们面面俱到,可以先浏览快读,之后找出书中自己感兴趣的一条线再去反复精读。在此基础上,班里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形成自己的文字相互交流。相信学生之间的情感碰撞,更能激发出最独特的美感体验。
当然,这些都是有关整本书的阅读计划。那么如何督促落实并检验整本书的阅读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做一些检验考核了。人都具有惰性,何况是我们的中学生呢?这个时候,一个完整的检验考核系统就尤为必要了。第一,既然让学生写读书笔记了,老师就要不定期去检查笔记以及读后感,既能督察,又可以看到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第二,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用名著考试这个手段来检查学生所读状况。第三,把一些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写的较好的学生作品拿出来,在全班做一个展示,既能给他们一个肯定,提升孩子的自豪感,又可以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无形地对大家进行更深层次的督促。
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我之前的教学方式对这个的重视显然是不够的,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一定要做出改进。也许短时期内效果不会特别明显,但我相信,整本书的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