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嘉
Vol.34
上个礼拜天是母亲节,虽然上周公众号并没有推送母亲节相关文章,这周原本也想写些别的,但临时参加的一次聚会,让我真正见识了家庭(确切的说是母亲)带来的伤害。
(为保护当事人,以下涉及到的人物均为化名)
.
这次聚会原本是老同学聚会,四个老同学,其中两个带了各自的爱人。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就聊起了这几年各自的生活。小美此时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她这几年来的经历,毫无疑问成了这次聚会的主角,但在我的印象中,当年她给人的感觉只是一个安静、乖巧、清秀的女孩,与眼前这个能干、成熟、眼神犀利的女强人判若两人。
我们几个同学在惊讶之余,时不时互使眼色,那眼神只有一个意思——这还是我们认识的小美吗?
小美从她这几年做的外贸说到过去的种种,让我由衷感叹她如今的不易,但突然话题不知怎么转到她母亲上了。她坚强的盔甲顿时就卸到了地上,痛苦夹杂着对她母亲的控诉,伴着泪水倾泻在她脸上。
我们都对突如其来的一幕弄得不知所措。小美控诉自己如何对自己母亲好,而母亲又如何刁难、讽刺她,本想死了心断绝母女关系,却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循环往复的原谅母亲,又再一次被母亲伤害。我们就像在听小说中的情节一样,不敢相信其中的女主角就是眼前的小美。我们试图安慰她,但安慰和开导的话她似乎已经听得太多,起不了什么作用。她的丈夫默默的坐在一旁一言不发,也许早已习惯这样的妻子。就这样,小美细数着自己悲惨的人生,眼角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很少有这样的经历,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人,在你面前倾吐她的人生,毫无保留。同学小白也已为人母,同样作为母亲的她无法理解另一个母亲为何会这般自私、恶毒地对待自己的女儿,甚至怀疑小美是否添油加醋。她认为,母亲养育你同样也是辛苦的,就算你母亲做的不妥,你这样在众人面前控诉自己的母亲还是不太合适。另一个同学小静也初为人母,似乎也无法理解这样一个母亲的存在,她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寻找最为合适的解释,就是小美的母亲太有家长的权威,太专治。
而我注意到,小美多次使用了“自杀”、“跳楼”,“不抱希望”等词汇,而且使用这些词汇时表情相当平静。我就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寻常的家庭纠葛,而是一个艰深且涉及两代人成长过程的一个大问题。
我问小美,你是不是很少受到来自你母亲的鼓励。小美眼神闪过一丝亮光,说,你为什么这么觉得。我说,很简单,你为你母亲所做的这些都指向了一个需要——被你母亲认可的需要。小美觉得很有道理,然后又细述了那仅有几次被母亲夸奖过的记忆。
这样的母亲造就现在小美,那又是什么造就了小美的母亲呢?
我又问小美,你母亲小时候是不是也很少受过鼓励?
小美有些睁大了眼睛,说,你怎么知道,她小时候是被继母带大的,继母待她并不好。我又说,其实你和你母亲的问题是一样的,她之所以无视你的困难,宁可你落魄也不肯减少自己的吃穿用度,就是因为她需要外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活得好。同样,她讽刺你、贬低你也是因为她的自尊水平很低,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感觉过得比你好。
小美若有所思,最后说了一句,假如以后我有小孩了,我一定把我全部的爱给他。
祝福小美。
回家之后,我也在思考,好像中国人都比较含蓄,羞于表达爱,也羞于赞美别人。以至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大量的“被赞美”需要没有被满足,同时我们也紧握着赞美别人的权力而不使用。
我们为什么不习惯赞美别人?
首先,赞美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但它动用的心理资源不一样。同样是说好话,说得好叫赞美,说不好就是拍马屁。赞美需要动用更多的心理资源,要让对方欣然接受却又不浮夸,自然要比简单的拍马屁成本更高。
其次,赞美是把双刃剑。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发现不了别人的优点,而是说,好像我赞美了你的同时就贬低了我自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心里羡慕、嫉妒,却从不说出口。幻想着不说出口别人也就没这么好,也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
最后,我们最容易对什么人吝啬赞美?除去比好我们好太多和差太多的,剩下和我们差不多的人都是我们吝啬的对象。其中包括了夫妻、父母与孩子、同事、朋友、同学,没错都是与我们关系最近的人。
所以我们都太缺少赞美,以至于我们需要自己去“讨”。
朋友圈就是一个“讨”赞美的好地方,发一发自拍,发一发美食,发一发衣服,表现出我好的一面。这是第一层的“快来夸我”。
当第一层的招数不管用以后,我会暗示你来夸我。我认识谁谁谁,我去过哪儿,我换了辆车,拿出一系列可以秀优越感的标签。
如果你还无动于衷,那我就会直接来问你,我的衣服好看吗,我聪明吧,我厉害吧。
所以每一个“自恋”的人心里,都藏着另一个低自尊水平的自己。如果你是个善良的人,就不要拆穿他,夸夸他。假如你受不了他的这种行为,那就说明你也需要被称赞,只是不敢表现或是被他抢先表现去了。
小美的家庭虽然是特例,却暴露了我们这个时代奇缺赞美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