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打开一本书如果读着读着发现这本书很“水”,你会继续读下去吗?
我今天的答案是:会,而且读完还做出了思维导图。
是不是很怪?
早上翻出书架上久未开封的《结构思考力——用思维导图来规划你的学习与生活》时预计花三天时间读完,然而读了第一部分之后,我断定几个小时就能搞定整本书。
同时有个疑问在心头呼啸:当初为什么会买这本书?
这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和中国工信出版集团联合出品,曾啸波和李忠秋编著。
全书分为四个主题,举例不同思维导图工具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内容浅显,泛泛而谈。
忍不住打开网站查找购物记录,原来它属于当当网618年中大促活动时候一口气买下的376元22本图书中的一员。
再看看当时买下的那一堆书,发现好几本至今未开封。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或许说的就是这个现象。然而,看了自己购买记录,我分析总结出一个结论:所有不喜欢的东西都宁缺毋滥,包括图书。
我在豆瓣有建立一个“购物车”豆列,专门存放那些平时看到想买又不急着买的书,遇到当当网和亚马逊满200减100这种比较大折扣的图书促销活动才下单。
然而常常事与愿违的是,活动期间当你打开促销网,那些想买的书基本上都售罄。
看着首页琳琅满目的书以及整个网页促销信息散发出的“买点吧,多少买点回去至少不能错过这个折扣!”的信号,就这样没目标没根据地点着销售排行榜,看着排名靠前、书名有吸引力的都统统加入购物车,赶在活动结束前下单付款,并在心里不断自我安慰“至少买的是书怎么样都不亏”。
往往这种情况下买的书都亏。
买回来没有打开读的欲望,读的过程为了努力汲取其中“养分”也颇费脑力,有些书读完之后甚至会后悔浪费时间和金钱。
宁愿错过,也不要随便。
现在出书已经不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市场上的图书鱼龙混杂。没有提前了解、没有目的没有选择性地购书,其实是一种很傻的思维。
无论多经济实惠,为了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付款,还要花上时间,本身就是在增加没必要的“沉没成本”。
如何选书和购书?其实看过很多相关书籍,自己也有一套方法,只是没有认真执行。这也是“知易行难”的一种表现。不过希望今后及时止损,和我一样犯过这些错的人能一起做到“下不为例”。
打开一本书如果读着读着发现这本书很“水”,你还会继续读下去吗?我今后的答案是:不会。因为再也不想买了。
②
这一本书为何我今天不但读完而且还做了读书笔记呢?
原因有二:一是这本书封面写着“慕课版”,当时买书肯定没有注意。慕课是大学在线教育一种模式,书导读里定位此书就是浅显科普型,算是一个基础入门。既然如此就不能怪别人。
二是里面有一些思维导图用法对我有些启发。
比如通过思维导图梳理自己的“个人知识结构”。
书里简单介绍的方法有三步:
①明确目标。你要构建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哪方面的知识结构,为什么要构建这个知识结构?
②将自己已有的知识按照不同领域划分。采用思维导图模式,尽量分细致一些。
③划分好领域后,根据自身目标,平衡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这个三步骤虽然比较粗略,但是首先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再慢慢逐步搭建,还是比较有用的。
建立框架的作用在于,今后犹豫要不要去参加这个培训,那个活动时,就可以参考这些培训在不在自己的知识框架内,参加了能对自己加强知识有无帮助。这也是精力管理的一个好方法。
另一个思维导图模式是“鱼骨图”。鱼骨图早就知道,但是这里作者用在“失败分析”让人眼前一亮。
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的方法之一就是复盘失败。通过“鱼骨图”复盘是个不错的思路。鱼头写着结果,大骨写上失败主要原因,中骨写上具体原因,小骨写上“为什么那样”就是具体症结。
这种由结果反推过程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思考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此外书里提到的“康奈尔笔记术”“5W2H分析法”等等比较常见,再看一次相当于复习一遍,所以速读着把整本书看完了。
附上做的思维导图,比较简单,仅仅作为知识点摘要,感兴趣的朋友可根据其中的知识点去百度查一查,或者翻翻书中此章节。
在本“水”书里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也许就不枉花费的时间。再把它分享出来,给更多的人参考,那更加有意义了,所以这也是一种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