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颗怎样的小桃树呀!贾平凹的一篇<一棵小桃树>读后让人沉思不已。
毋庸置疑,小桃树在本文中是有深深隐喻的,课后的阅读提示也说: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从儿时便怀有的、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确实如此,我们都读出了这一点,孩子们也能读出这一点。但更深一层的说,我以为小桃树还寄寓了奶奶对“我”不离不弃的接纳与关爱,寄寓了我对“幸福一生”的“梦”的态度的变迁,更寄寓了我恍然后觉地深深地愧疚、忏悔与思念!
作为一个孩子,他吃了奶奶给的“仙桃”,在含了桃核却无奈发现甜梦无果后,不甘心的将这一颗寄寓着“幸福一生”的梦的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可是孩子就是孩子,这个美好的期许他竟然给忘记了!冬去春来,是奶奶发现了那棵萌芽的小桃树,它是那样的瘦弱,可怜巴巴的,“它长得很委屈”,恐怕是因为我这个桃树的种植者的遗忘吧?被人遗忘在角落里,虽然委屈,却依然倔强地发芽成长,使还是孩子的“我”在“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只能“结些毛果子”的情况下依然“不大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一颗“仙桃”的桃核的萌芽,让孩子心中对美好的“梦”的期盼又继续萌发了。这时候,奶奶所说的“没出息”,很明显是说这桃树不嫁接的话,凭它自己将来不会结出甜美的果子,说的是一个结果,又怎么是对一个执着破土的桃树苗的嘲笑呢?所以是“奶奶也说”,而不是“奶奶也笑话它说”,奶奶的话包含着对它未来的担忧与看透,却也应该是不无爱怜的。可怜的小桃树,被人种在角落里,却又被人遗忘,它怎能长得茁壮?它又怎能不委屈?可它依然破土而出了!
它的萌芽、奶奶的发现让小桃树又继续承载了“我”的梦,可后来的日子可怜的小桃树却还是被不断的遗忘:“因为它长得太不是地方,谁也再不理会”;我帮爷爷把花盆搬进搬出,“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我去城里上学后,需要想的很多,“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没有去想了”;直至我在外面的世界饱受打击、脾性渐坏、心境垂垂暮老,直至奶奶去世“没能再见一面”,才又惊觉自己已将这小桃树“遗在这里”、“漠漠忘却”了好久!至此,我看着那棵桃树,“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为什么“对不起”他们呢?
是奶奶给了我寄寓着“幸福一生”的梦的种子,也是奶奶即使意识到这“桃树”可能是“没出息”的却一直在默默地守护着这梦的小桃树,就像守护着我、守护着我的美好未来一样…而我却忘记了家乡,忘记了奶奶的守护,忘记了那棵梦想的小桃树,更主要的是他忘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变得那样“垂垂暮老”,他当然要懊丧要说“对不起”!!一种深深的忏悔与愧疚缠绕其中…
曾经被他遗忘的小桃树在奶奶去世后终于开花了,“却开得太白”、“开得太淡”,“单薄得”,“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又偏苦涩涩地笑着”,看她如此,“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我曾经执着的小桃树终于开花了,但看见她惨淡单薄的样子,我却又为什么忧伤得要落泪了呢?是为小桃树一直以来的坚忍?还是为这梦想与现实的对照?抑或是为一直护着它的奶奶却不能见这“仙桃”的种子终于开花?令人唏嘘不已…可花开了,它却依然那样孤单,“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作者发出了哀叹甚至有些颤抖:这花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这就是我要实现的梦吗?这就是我的梦与现实吗?终于坚持到开花却无人关注,逢一场春雨却又命薄福浅不能消受,奶奶呀,你在哪里?快来继续护着“我的小桃树”吧,不要让这花儿凋零!“我的心里喊着我的奶奶。”——是对奶奶一直默默守护的感怀?是对故去奶奶的深深思念?抑或是风雨飘摇中的苦苦求助?我想应该都有。
千百次的击打,“千百次的俯身”,是对一树桃花的欺凌,更是对一场美梦的摧残,梦在这风雨中要破灭了吧?不!“千百次的挣扎”,千百次的不屈中,“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这花苞的出现终于让“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我毕竟没有完全地“失去”,我甚至还要“感激”这眼前的小桃树,因为是它告诉了我:经历过风雨,我的梦依然还能继续,甚至还能“孕出一个桃儿”结出一个“果”来!即使,已经没有了奶奶的呵护;即使,曾经那样惨淡。是这小桃树的顽强执着、是奶奶的期望与呵护、更是那对“幸福一生”的美好向往让“我”这棵可能“没出息的小桃树”得到了人生的嫁接,从此“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怎样的一棵小桃树呀!它教会了我们多少东西!有对人生的写照与警醒,有对梦想的坚持与希望,有对脉脉亲情的感悟与怀念,有对自我成长的回味与勉励!一棵小桃树,万千妖娆姿,各在读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