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
第七篇阴阳别论篇(第4段)(2019.9.1.周日早)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ài)、善欠,名曰风厥。
【注释】
1,二阳一阴发病:基础理论名词。①指阳明与厥阴。②刺寒厥的一种方法,刺阳经二次,刺阴经一次。1、阳明为二阳,厥阴为一阴。《素问·阴阳类论》:“二阳一阴,阳明主病。”王冰注:“一阴厥阴,肝木也。二阳阳明胃土气也,木土相薄,故阳明主病也。”
2、刺寒厥的一种方法。《灵枢·终始》:“刺寒厥者,二阳一阴。”刺寒厥要达到使阳气盛而阴邪退的目的,当刺阳经二次,用补法;刺阴经一次,用泻法。
二阳指的是阳明经脉: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一阴意思是阴气发展到最后阶段,开始向阳的方面转化。有时指足厥阴,有时指手厥阴,有时为手足厥阴合称。《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王冰注:“厥阴者,肝之脉。秦明文辩:“厥阴有脉,脉络阴器系于肝。””《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张志聪注:“厥阴之气,为心主之包络。”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足阳明胃经分布在身体的正面,从眼部下边的承泣穴开始向下走,一直到脚部的厉兑穴,贯穿全身。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合天九之极,应土生金之意,胃属土,45属金,90属金,也可译为经络生穴位之观点),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胃经有两条主线和四条分线。在人体经络当中是分支最多的一条经络。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大肠,阳气盛的经脉。
本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着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挟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译文】
阳明与厥阴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ài)气、呵欠,名曰风厥。
详细解读:二阳,胃与大肠也。一阴,肝与心主也。肝胃二经,皆主惊骇。
如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通于肝,其病发惊骇。经脉篇曰足阳明病,闻木声则惕然而惊者是也。背痛者,手足阳明之筋,皆夹脊也。噫(ài),嗳气也,其主在心。然邪客篇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也。又脉解篇曰: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欠,呵欠也,欠虽主于肾,而经脉篇曰足阳明病为数欠,此又噫欠之在心包胃经也。肝主风,心包主火,风热为邪而阳明受之,故病名风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