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搁在7年前,我一准连蚌埠这个城市都没听说过。但命运就是这样,不经意间,我跟这个城市就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过去的7年,我来蚌埠的次数和天数都屈指可数。这一次,因为学驾照,我无可避免的在此盘桓数日。说数日其实是少了,从5月底到至今,已经整整2个月。
一 语言
我是异乡人,一口普通话在这一片乡音里,多少显得突兀。但他们大多数人,并不因为我是异乡人,就欺蒙拐骗。多的是一瞥之间的惊讶,随后镇定自若的沟通和些许的探询来历(都在目光里藏着呢,并不会大剌剌的就问,你怎么就到这来了?)
讨厌的人也并不是没有,初来乍到时就遇到过。考完科目一的当天,我在荒凉的路口准备打的,手机却始终定不了位。后来输入了蚌埠港三个字,地名联想了一个地,不疑有他,点击发送了。滴滴司机打来电话时,我说不清东南西北。几经确认之后,才知道他误以为我在另一个地,于是接了单。好一通教训!之前已略有听闻这个城市的滴滴师傅们脾气有点大。沮丧,出师不利。索性也不再叫车了。就路口准备拦吧。偏僻的地岂是容易拦车的。左等右等终于搭上了一辆还算顺路的车。前一位仁兄下了,不知道怎么开始的,司机就开始吹嘘他另一位兄弟的爱好—玩女人。啊呀,如坐针毡。只好虚以委蛇。再扯到他自己,好赌豪赌。去年输了几十万。车子到地方,收的车资也比正常高。但我如释重负,终于下车了。一秒钟都不想再跟他周旋了。这是这个城市给我的最坏的印象。
除此之外,都还顺利。当地人讲话最最有代表性的词,就我看来,就是“可”和“管”两个字。老公私下的言论也进一步印证了。他说,看一个人是不是本地人,看他的问话方式。一旦“可管?”二字出口,八九不离十了。不是当地人那也是在这边有过生活经历的。公交上播的电视栏目,名字起的也相当有地方特色。“你可有事?”
二 饮食
当地人爱吃,好吃。我暂居地附近,虽然是个新楼盘,但一点也不妨碍有限人口的无限胃口。放眼过去,一条街大部分都是饮食店。沙县小吃、四川麻辣烫、还有各路面食、烧菜应有尽有。我很好奇到底店家生意是否红火,奈何天气炎热不能求证,总不能蹲路边数人流量吧。
跟我的定居地无锡相比,老公津津乐道家乡的早餐文化。不知道别的家庭如何,老公所在家庭都习惯早餐在外吃。
楼下就有一家据说比较出名的早餐店—爱霞煎包,清真饮食习惯。店内煎包只有三种,牛肉馅、牛肉粉丝馅和韭菜馅。咸口的搭配蛋汤或辣汤(我叫它海带汤),清淡口的则搭配几样清粥。如此即可开启活力的一天。店内大约6:30左右即开始营业,永远不缺客人。若是起的晚了(比如8:30—9:00才到店),就会面临吃不上可心的煎饺或配汤的尴尬。
如若这家没有心仪之吃食,不要紧。旁边还有其他选择,例如来一笼小笼包,肉糜鲜美,一笼8个就足以果腹。再配一碗粥和油条,即使成年男性也足矣。更不用说更特色更家常的小吃—烧饼夹里脊。仅此一城,全国别无分号。烤箱里烤出现成的热乎的烧饼,再配上在滚油锅里炸的翻滚的里脊、金针菇、素鸡等各类肉或素材,撒上各种调料。一口咬下去,鲜香酥脆,口齿余香。这一口,无论婴童,或是少年、青年,亦或是垂垂老人,都是他们关于家乡味道最淳朴的记忆。
夏日里,少不得要来一杯冷饮。别的城市,最常见的都是各种连锁化经营的冷饮铺。多以果茶、饮料居多。这里,他们也最大限度保留了自己城市的味道。冰酒酿。看看百度百科怎么说吧。
用酒酿作为食材,家常做法都比较固定,大多是热汤为主。不知道哪一位好吃会吃的主,发明了这一吃法。从此,炎热得夏天又多了一款清爽的饮料。犹记得我第一次喝到这饮料时的惊艳感。
到了夜幕降临,尤其是夏夜,则更为热闹。各个饭店或街边档口则迎来了一天中最为红火的时刻。广场的一边,已建起了一个小型的室内美食街。说是室内,实际也只是统一为商家搭了一个比较美观的遮阳棚而已。我亲眼见证了一条混乱的街边小摊,变成如今紧致有序的美食城商摊。顾客就在商家临时搭在广场内的桌子凳子上,开始了辛苦一天后的晚餐。煎煮烧烤,各式各样的小吃美味开始抚慰食客的心。
爱吃好吃,是城市造就了人的这一特性,还是人的这一特性再次塑造了一座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