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路上的美好遇见(古风篇9-10)

                  (九)

      梅,之所以成为历来诗家歌咏的对象,是因为她本身就是极具傲骨与诗性。但凡以梅名之的诗家也具有梅的品质与灵性,比如古风群里著名的两枝梅。

      除了梅影疏枝老师外,古风群里的半落梅花老师也是文学天空中闪亮的星。群主诗仙曾多次隆重介绍,梅花老师是代表四川省在全国各大诗词赛事中荣获大奖最多的巾帼英雄。在入古风群里不到一年的日子里,我也见证了梅花老师多次获奖的喜讯,还拜读了她刊发在著名期刊《读者》上的优美散文。如此丰硕的文学成就和平时在群里交流表现出来的睿智与才华,让我十分佩服。

    看到照片中的梅花老师是那样的青春靓丽,她的作品又是那样的文质兼美,我又是羡慕又是喜欢。喜欢得干脆不以“老师”称之而是直呼之以“梅花”,觉得这样更亲切。

      我不知道群里是否还有没露面的名号“梅”馨四溢的诗词高手。但因为群里的梅影老师和梅花老师,群主诗仙曾调侃说:要诗词写得好,名字得有“梅”。还记得群主竟然尝试过把自己的名“诗酒仙”改为“诗酒一枝梅”呢!那天还因此引发了一次热烈的诗词唱和呢!

      也许是因为对梅影老师和梅花老师的才华的仰慕,我还真有点信了诗仙的话:要诗词写得好,名字得有“梅”。我不敢奢望“梅”字,但在古风群里有“梅”可赏,不亦乐乎!

                  (十)

      古风群里诗友很多,我有交流的很少。但在零星的交流中,我受益匪浅。

      除了诗仙对我的习作拍砖最多以外,还有一啸老师、心灵老师、两枝梅、大王、藕师、诗人、穿林、谨然等老师都参与过拙作的讨论和修改,在看似闲聊的交流中给我以启发。就像我在《一首散曲小令的几易其稿》一文中记述的那样,穿林打叶老师帮助我修改的“一桥南北凌空架,飞向天涯”,一个“飞”字就是在一句玩笑话中完成的。

      还有我特别欣赏的小诗友、文学之星培峰,他分明代表了中华诗词传承的希望。他虽然称我“曹老”,实则我的诗龄比他小很多。看见培峰的才华,我就后悔自己学诗太迟!好在现在流行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我以此安慰自己并努力学习。

    还有默默关注我并给予我鼓励的马尾辫的春天、悠悠等老师,我也通过QQ 空间看见了她们精彩而雅致的生活。我会“见贤思齐”,我会向她们学习,努力因为学诗而让自己的生活多一点诗意。

    当然,还有群里更多我久闻其大名的高人,比如诗仙多次介绍的大联家古风犹存老师等,以及所有热爱并传承古典诗词的老师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总之,学诗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从南溪文友群出发来到宜宾诗词古风交流群是一段美好的历程。回眸两岁的诗龄,我用流水账的文字补记一下我学诗路上的美好遇见。

      谨以此文表达对群里所有老师和诗友们的感谢!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