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分享个人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中医类文章、书籍等等
文章
本周推荐两篇文章,分别记录了两位中医师「半路出家」学习中医的经历
《理工男转行学医记》中的「理工男」是@经典中医库喜龙的同学,名叫李兵,本科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生就读于本校测控专业,后来因为对中医的热爱又于2013年考入河南中医药大学读研,师从经方家王付,现奋斗在临床一线。
《在路上|王伟鹏:建筑学博士后杀入中医江湖》一文中的建筑学博士后王伟鹏经历更为传奇,原文较长,下面是根据文章整理的个人编年史:
2003年 沈阳建筑大学读研
2005年 宁波大学建筑系教师
2003-2006年 自学中医
2006年 拜师宁波名医周建扬
2007年 在职攻读南京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
2008年9月 与周建扬签订中医师承合同,同年拜师经方家黄煌
2011年 通过出师考试
2013年 通过助理中医师考试
2008年7月-2015年3月 在宁波家中免费为人看病
2015年4月 独立出诊
2017年 同济大学博士后
李兵拿到测控专业硕士学位后为了学习中医又考入河中大读研,这份毅力和执着真是少有;王伟鹏学习建筑的同时拜师学习中医,不仅一路读到建筑学博士后,甚至独立出诊的收入都已经可以养活全家了,这份天资真是让人惊艳!
书籍
本周推荐的书籍是《玄隐遗密》,是道门秘传版《黄帝内经》,内容包括:
《黄帝内经》上篇十章 一百篇 下篇八章 七十三篇
《九常记》九章 四十八篇
《九真要》内篇九章 四十四篇 外篇四章 二十九篇
《阴阳大论》上下两卷共一十三篇
《龟书》上下两篇
本书的来历可谓是非常传奇,据其传承者三申道人的说法,这本书是他被师父关在山洞里七年才背诵下来的「每年八月到次年三月,师父把我关在一个小山洞里,只有一张四尺长的小床,洞小得身子只能蜷着,洞口被大石头顶住,吃的饭食和解手秽物都是从一个小口子进出.....」「反抗、愤怒、逃避都不是办法,因为不背书就没有饭吃,二十万字的书稿就这样背下来了」
《玄隐遗密》和《黄帝内经》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书里还经常出现一些象形文字,颇具特色。至于这本书的真正作者和成书年代,虽然三申道人说传到他这里已经是九十代了,但是真实情况是什么,个人还是有疑问的。当然,评价一本医书最重要的还要看它本身的价值,《玄隐遗密》面世时间较晚,各种相关研究还很少,现在还很难下结论,具体内容还请大家自己阅读吧。
三申道人本身也是一个传奇,黄剑曾写过三篇文章介绍他:
此外白云出岫曾朗读过一部分《玄隐遗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听听
论文
本周推荐的论文是《李赛美教授运用麻黄升麻汤加减临床验案举隅》
李赛美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伤寒论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
麻黄升麻汤出自出自《伤寒论·厥阴篇》,它是《伤寒论》中药味最多,药量最少,同时也是组方最复杂的方剂。因为这些特点,对于它是仲景原方还是后世杜撰的方剂,历代医家有很多争论,也造成了麻黄升麻汤临床使用率非常低,临床医案少之又少,可谓是非常冷僻的一首方。
而这些年重新让大家正视这首方的正是广中医的李赛美教授,她在临床上经常运用麻黄升麻汤治疗寒热错杂型疾病,论文是她运用本方的三个医案,非常精彩,同时李教授也有教学视频和个人专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学习。
最后还要说句题外话,生病有药医当然是好事,特别是麻黄升麻汤现今可应用的范围很广,可治疗多种疾病。但是不是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在很多人都是阴阳分裂,水火交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厥阴体质,也因此像麻黄升麻汤这类治疗寒热错杂的厥阴篇方剂才大有用武之地,真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
麻黄升麻汤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