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人方针是: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在这个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 第一是名与实。曹操的政策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 第二是德与才。曹操的政策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 当德与才不能兼备时,哪个是熊掌哪个是鱼呢?传统的做法是取德不取才,至少是先德后才,曹操却明确提出“唯才是举”
>> 曹操这样说,并非不要德。事实上,曹操本人是很注重道德的。
>> 但曹操决不是“唯道德论”者
>> 因为一旦以道德为唯一标准和第一标准,就可能会出现三个问题。一是有德无才。选拔出来的人,品质倒是没有问题,可惜什么都不会,啥也干不了,是没有用的老好人。二是求全责备。一些有才能甚至有特殊才能的人,因为道德品质有瑕疵或者有问题而不得选拔。三是弄虚作假。比如为了得到选拔,做政治秀,做道德秀,结果是道德变成不道德,东汉末年就是这样。
>> 第三是廉与贪。曹操的政策是: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 第四是降与叛。曹操的政策是: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 第五是大与小。曹操的政策是: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 曹操其实是重视道德的,也是主张德才兼备的。文聘就堪称德才兼备。但是,曹操注重的是大德,也就是忠和义,不在乎鸡毛蒜皮的小节,比如什么生活作风问题。只要大节不亏,其他小事情曹操就睁只眼闭只眼,不去管它
>> 所谓“中庸”,就是执中能用,抓大放小,有经有权,既有原则性(经)又有灵活性(权)。道德是必须坚守的。不坚守,就会突破底线,弄得满朝都是小人。同样,小节又是不能计较的。一计较,就会没完没了,弄得部下人人自危。
>> 郭嘉曾对袁绍的谋士辛评和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 郭嘉的话包括了三层意思
>> 第一,一个聪明人,尤其是一个准备做谋士的人,一定要为自己选一个好老板(智者审于量主)。
>> 第二,袁绍不是一个好老板,因为他不会用人。袁绍并非不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也曾经学着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但他只学到了皮毛(徒效周公之下士),没有学到精髓(未知用人之机)。他自己也缺乏统帅之才,思绪纷繁又不得要领(多端寡要),喜欢谋划又没有决断(好谋无决),跟着他是没有前途的(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 郭嘉的第三层意思,不说大家也明白:曹操是个好老板(真吾主也),因此必须去袁归曹。
>> 曹操又怎么是个好老板呢
>>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 第二是“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 第三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 第四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