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看一本书,叫《原生家庭》,讲述了一个人性格形成与早年经历和成长环境有关。看这本的动力是我想认识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了解我变成现在的我原因,哪些是我可以改变。
书中一开始提出一个人早年经历的重要性,会成长为他以后人生的成长动力。六岁之前的经历很重要,决定了人生的脚本,很难改变。
当我们小时候其它的成人经常会经常给我们贴些标签,有积极的有消极的。如果被贴的标签是积极的,比如我很棒,我很优秀,大家都爱我等等。那么最重会成长为一个内心积极阳光的。如果被贴的标签是消极的,比如我很笨、我不配、我不够好、我很穷、我不受欢迎,我是多余的等等。被贴️这样的话的标签真是一件可悲又可怕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觉得“我不配”,“我没有资格”,当他成功时,当他遇到幸福快乐时,当他遇到好机遇时,他会因为这个“不配”和“没资格”而将之破坏掉,直到找到相配的。
我有两个好朋友,她们来都是内心阳光的人。其中一位好朋友她从小生活在万众宠爱的家庭,最为最小的孙子辈,大家长(她的爷爷)十分宠爱她,大家庭里的每一个都爱她。而她的父母是那种十分恩爱的典范。而她就是个十分积极的人。再怎么经历过社会的洗礼也是个三观正,内心积极的人。在我经历痛苦的时候,会不断的让我振作,会直接指出我的不足。
我的另一位好朋友,是一个暖暖的人,浑身散发着温暖。她的童年是幸福的,父母都在身边爱她宠她。她和我讲过小时候他爸爸很宠她,最喜欢抱着她在院子里睡觉,所以把她晒黑了。她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什么时候都能把自己打理得好好的。她喜欢美食,喜欢生活中的小确幸,还是一位优秀的母亲。我最喜欢的就是靠近她心就觉得很暖。
而我呢,我的童年经历了大起大落。我即体会过温暖的亲情,又体会过失去的无助。这让我成了即渴望得到,又害怕失去。导致我做事的时候瞻前顾后,得到了很庆幸。失去了童年的暗示就会出来。无助感就像是阴霾,笼罩着我。而内心的一点阳光又不甘于被笼罩。黑暗和光明时刻战斗。我不知道他俩谁该胜利,我能做到的是让他俩共存。
不断的探索自己真是个自我成长的好办法,希望我不断的认识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希望我能更好地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感谢介绍这本书的许某人,虽然她不一定能看见。最后以一段祷告词结束:
上帝,
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请给予我勇气,
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情赐予我智慧,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