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水稻博物馆选址长沙市芙蓉区隆平新区隆平公园,介于人民路、京港澳高速和滨河路之间。项目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主要分为陈列区、库藏区、公共服务区、技术与行政管理空间等5个不同的功能区。其中陈列区包括中国水稻历史于文化、水稻科技、袁隆平与杂交水稻3个基本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
隆平水稻博物馆的建筑外观十分宏大,现代感十足。走进博物馆,中间是圆形的大厅,几个展厅则分布在大厅周围。其中最值得参观的展览有两个,一个是主题为“稻米香万年”的中国水稻历史文化陈列,另一个则是主题为“梦想成真”的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陈列。
水稻的种植,经历了从野生稻到栽培稻,从直接播种到秧苗移栽的过程,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大量的考古发现都可以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并食用稻米的地区。在“稻米香万年”展厅,你不仅能细细品味水稻生长的历史,还能看到石斧、石犁、曲辕犁、蓑衣等琳琅满目的实物,一秒唤醒农耕记忆。
——节选自百度百科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2]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奖项。[1]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3]
——百度百科
2019年被评为中国“共和国勋章”的杰出人物,我记得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钟南山院士,还有发明青蒿素的屠呦呦,再比较知名的就应该是袁隆平先生,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心心念念的长沙之旅,这里绝对算是一个心灵休憩之地。这里人也不多,停车场车位富余。游人三三两两,大厅宽敞几间,还和室外的田头垄上错综交杂,还有袁隆平先生雕像《守望》,先生立于田垄之上,手拿稻穗,一生致力于此。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而人民又因为基本的生存繁衍的需要,粮食又是民生的重中之重。
自古以来都是“民以食为天”。这是天大的事,虽平凡但伟大。
须知历代王朝的更迭何尝又不是因为流民、受灾而引发了民变呢?
而三国时期的著名官渡之战,又何尝不是曹操奇袭袁绍粮仓乌巢而一战而胜……
中国人,14亿人口,粮食的安全问题对于国家来说何其重要,何其艰巨……
走在博物馆之间,看着人类与水稻的不解渊源。看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民老乡,以及犁地的水牛,那几经改良的农具,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直到当今的现代化。历史的发展脉络在其中一一成列,一一展示,值得学习。
而袁隆平先生少年有志于学,出生书香门第,又勤学苦读,兄弟6人各自出人头地,也有一腔报国的拳拳之心,赤子情怀。
他一生就是将自己的研究投射在中国农学的大地上,以自己的试验田和杂交水稻为自己的论文,扎扎实实,一丝不苟。有热爱、有情怀、更有韧劲、有坚持,他出国求学,又回归祖国,热心公益,还积极将成果回报祖国,回馈世界,功德无量。
他甚至在母亲去世的时候都没有能回去看一眼,忠孝两难全……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还热爱体育、热爱音乐,他会踢球、游泳,还会小提琴,学问和精神方面的追求都在路上。
2021年91岁的高龄因病在长沙逝世。
先生虽然走了,然而他的事业、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这片热土,永远昭示着后来人,保持热爱,积极向上。
——力 2024年1月2日癸卯年十一月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