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性(atomic):某操作具备整体性,也就是说,系统其他部分无法观察到其中间步骤所生成的临时结果,而只能看到操作前与操作后的结果,那么就称改操作就是“原子的”(atomic),或者说,该操作具备“原子性”(atomicity)。原子性并不意味着线程绝对安全,它会增加正确的几率,能够更好的避免线程错误,但仍旧是不安全的。
非原子性(nonatomic):与原子性相反,能观察到其中间步骤所生成的临时结果,且不使用同步锁,效率高一些,因为使用同步锁会消耗性能。
区别:具备atomic特性的获取方法通过锁定机制来确保其操作原子性。这也就是说,如果两个线程读写同一属性,那么不论何时,总能看到有效的属性值。若是不加锁的话(或者说使用nonatomic语义),那么当其中一个线程正在修改某属性值时,另外一个线程也许会突然闯入,把尚未修改好的属性值读取出来。发生这种情况时,线程读到的属性值可能不对。
如果开发过iOS程序,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属性都声明为nonatomic。这样做的历史原因是:在iOS中使用同步锁的开销较大,这会带来性能问题。一般情况下并不要求属性必须是“原子的”,因为这并不能保证“线程安全”(thread safety),若要实现“线程安全”的操作,还需采用更为深层的锁定机制才行。例如,一个线程在连续多次读取某属性值的过程中有别的线程在同时改写该值,那么即便将属性声明为atomic,也还是会读到不同的属性值。因此,开发iOS属性时一般都会使用nonatomic属性。但是在开发Mac OS X程序时,使用atomic属性通常都不会有性能瓶颈。
atomic和nonatomic区别用来决定编译器生成的getter和setter是否为原子操作。atomic提供多线程安全,是描述该变量是否支持多线程的同步访问,如果选择了atomic 那么就是说,系统会自动的创建lock锁,锁定变量。nonatomic禁止多线程,变量保护,提高性能。
atomic:默认是有该属性的,这个属性是为了保证程序在多线程情况下,编译器会自动生成一些互斥加锁代码,避免该变量的读写不同步问题。
nonatomic:如果该对象无需考虑多线程的情况,请加入这个属性,这样会让编译器少生成一些互斥加锁代码,可以提高效率。
atomic的意思就是setter/getter这个函数,是一个原语操作。如果有多个线程同时调用setter的话,不会出现某一个线程执行完setter全部语句之前,另一个线程开始执行setter情况,相当于函数头尾加了锁一样,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nonatomic不保证setter/getter的原语行,所以你可能会取到不完整的东西。因此,在多线程的环境下原子操作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有可能会引起错误的结果。
比如setter函数里面改变两个成员变量,如果你用nonatomic的话,getter可能会取到只更改了其中一个变量时候的状态,这样取到的东西会有问题,就是不完整的。当然如果不需要多线程支持的话,用nonatomic就够了,因为不涉及到线程锁的操作,所以它执行率相对快些。
Atomic 不能保证对象多线程的安全。它只是能保证你访问的时候给你返回一个完好无损的Value而已。举个例子:
如果线程 A 调了 getter,与此同时线程 B 、线程 C 都调了 setter——那最后线程 A get 到的值,有3种可能:可能是 B、C set 之前原始的值,也可能是 B set 的值,也可能是 C set 的值。同时,最终这个属性的值,可能是 B set 的值,也有可能是 C set 的值。所以atomic可并不能保证对象的线程安全。
- (void) setUserName:(UITextField *)userName_ {
@synchronized(self) {
[userName release];
userName = [userName_ retain];
}
}
这里应该先retain 再release。
如果userName新值旧值是一个对象,先release,可能导致系统将对象永久释放。
setter里面应该还有一个if判断,
if (userName != userName_) {}
https://www.jianshu.com/p/7288eacbb1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