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到了一个新观点。反思不是总结,两者的侧重点从根本上就不同,总结是对当前结果的好坏分析,反思是对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换句话说,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最后一句话有些烧脑,我得好好缕缕。
通常意义上理解反思,是指一件事情结束后,去复盘整个过程,找出做得好的地方和做的不好的地方,以期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可以引以为戒。
这实际上是在不改变原有世界观的情况下,对由此世界观引发的惯性行为作出修正,不改变思维路径,只是优化原有路径,使作出的反应更加有效有利。
但对假设进行修正,是试图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从根本上对自己进行剖析,改变的重点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引发此行为的深层原因---固有的思维模式。
第二种通过修正假设的反思更高级,在长期的效果也更为有效,但也注定了过程的艰辛。
反思的有效顺序是: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会发觉很多的隐含假设,实际中的行为就是在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隐含假设之后做出的行为。
知道了反思的概念,知道了步骤,但操作起来如何呢?
我在准备开始反思的时候突然发现,我好像没有什么事情要去反思!究竟是因为每件事情我都做的无需反思,还是我并没有干什么事儿,所以没有内容去反思呢?要知道每天各种事情发生,无论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还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亦或是只是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可以作为反思的对象啊?所以我不知道如何去反思,实际上是我忽略了身边的人事物,在潜意识中认为只有重大而刺激的事情才值得反思,所以对照这个标准,我还是可以找到点反思内容。
好吧,我尝试去反思一下昨天的事情,就拿决心报考中级职称这件事来开始:
反思的结果(现象)--我最终决定报名考试,但我之前并不乐意、去报名。
研究原先假设:如何从如此微小的一件事情去寻找假设呢,又能看到哪些逻辑联系呢?我左思右想,决定通过不断的追问的方式去尝试寻找(连续追问方式,很久以前就听过,但是从来未启用过)。
我为什么开始时不愿意参加考试呢?
--因为我觉得这种考试没有用。
为什么上学时考试有用,现在反而不重视考试呢?
--因为上学考试是为了赢取高考的胜利果实,而工作后的考试只是为了考而考,浪费时间,也不会提高实战能力。
为什么不能提高实战能力呢?
--因为很多考试内容与工作时间无关?
为什么你认为中级会计师与你工作无关呢?你不就是从事的与经济数字有关的工作吗?
……………………
问题追问到这里,我发现其实我存在的隐含原因是:职场中的考试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不是希望将学习内容应用于实践。
第三个步骤反思校正假设
自己的假设正确吗?好像不太正确,因为虽然大家普遍批判考试,但批判的根源在于只会考不会用,但如果用考的形式,不仅学习了内容,还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了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赢得了加薪的机会呢?所以我假设的误区在于自己对考证的假设就是为了考试本身,而没有将考试看作如何提高实际能力的途径,反过来这种反思的过程,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考试的目的---将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关联。
昨天还看了很多文章,也耗费了很多的注意力,但结果呢?别人的成绩依旧是别人的,留给自己的只是感慨和钦佩,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生活还是按照之前的老路继续着,好好反思一下吧!
观察结果(现象):我只是感慨,虽感到压力,但没有转化为提升自己能力的行为。
研究原先假设:
为什么我没有去提升自己的行为呢?
---因为我感觉落后了那么多,自己无法追赶上别人。
为什么无法追赶上?
---因为别人那么年轻就取得了那么多的成绩,在小小年纪却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自己呢?活到现在还一头雾水。
人生那么长,你现在努力不会给你带来改变吗?
---的确是啊,强人背后虽然有更好的家庭,更好的教育,更早地开启了正确的认知,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他们的成就也是在点滴努力中积累下来的呀,我看到的都是他们已取得的成绩,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付出。所以我原先假设,就是别人的成功都很轻松。
反思校正假设:想要有所成就根本不是轻轻松松的,自己觉得过程艰辛,别人也不会好到哪里,但是之所以别人成功了,一是他的确开始的比较早,二是他更为专注,且更为执着。我现在努力并不晚,因为成功的时间虽然有早晚,但是成功的结果都是一样。
实践这个反思的过程,我开始只是自己在那里想,却发现越想越乱,脑子根本不够用,想着想着脑袋就疼了,于是用笔写下来,用为什么三个字去引导自己的思考,效果就好了很多。
当然,我的思维的深度还远远不够,也看不到太深刻的问题,也找不出问题的实质,但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