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家庭教育,控制好情绪,调整好心态,让自己的心静如水是一个基本前提。
一旦静下来,你就会发现既能善待自己,也能善待他人,善待周围的事情。当然,对待孩子也就更能多出一份耐心,一份爱心和智慧。
心理学之父、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教授说:“当今世界人们最伟大的发现,不是那些顶尖的技术,而是人能改变自己的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前两天,一位学亲戚打电话跟我诉苦,说他上初三的儿子已经两个星期不上学了,大多数时间泡在网上,他劝也劝了,骂也骂了,同学也来找过,他什么办法都用了了,就是不去。
我让他冷静一下,不要着急。他说:“孩子逃学已经半月了,能不着急吗?”
我说:“从孩子不上学那天起,你是不是都非常着急?”
他说:“是啊,我基本上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口舌也生疮了。”
我说:“你确实够着急的,但你着急了半个多月,孩子仍然没有上学,说明你的着急是于事无补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焦虑和急躁能解决问题的话,我们就来一个焦虑比赛,还可以建立一个急躁大奖。你想一想,可能吗?着急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是不是?”
我这么一问,这位亲戚不吭声了。
我接着说:“孩子回到家,你是不是看着孩子就发愁,是不是脸上总带着情绪?”
他说:“孩子这个样子,我怎么能高兴的起来?”
我说:“是啊,你闹情绪,亲子关系就不和谐了。你看着孩子发愁,孩子肯定会更愁。你天天被不良的情绪笼罩着,内心早已乱了方寸,失去理智,讲出话来总有火药的,这样的话,孩子怎么可能听呢?你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他说:“孩子不是和我对着干,就是躲着我。”
我说:“孩子看见你心里不顺畅,怎么能接纳你的建议呢?再说,你了解孩子不上学的原因吗?”
他说:“听说和老师闹了点别扭,真正的原因孩子不说。”
我说:“孩子不愿和你交流,证明孩子对你不信任,再说你的方法确实也存在问题。”
他问我应该怎么办?我告诉他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冷静下来,接纳孩子不上学这个现实。
不要认为这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孩子不上学也不是世界末日,只要你能管好自己,确实静下心来,用不了多久,事情就可能出现转机,静能生慧嘛!”
按照我这个招儿,亲戚开始找儿子的优点,这一招还真是不少。儿子节俭、讲卫生、善良,动手能力强。原来孩子身上有那么多优点,自己却没在意,自己把孩子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觉得孩子没救了,看来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这么一想,他内心亮堂了,晚上也能睡着觉了。看到父亲心态平和了,孩子也没有那么抵触了。
看到条件已经具备,亲戚和孩子谈了一次话。
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爸爸是个粗人,性子急,自己对你的感受理解得不够细腻,对你关爱和帮助不够。
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没使上劲,反而给你拉到车。其实你很优秀,也很有思想,你不上学总有自己的理由,爸爸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你施加压力,爸爸太糊涂了。孩子,爸妈生下了你,你在学着认知事情,爸爸也在学着当爸爸,爸爸没有经验,所以也会不断犯错。你能原谅爸爸吗?
这样一席话,横在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被他的真诚填平了。
其实孩子也没什么大问题,他和同学发生矛盾,老师偏向那个同学,故而心里不平衡。
以前亲戚对于孩子的事情总是找老师,老师认为他难缠。这次他找老师首先承认是自己做的不好,孩子不上学自己应负主要责任。
他表示要全力配合老师工作,希望老师多加指点。
他还说,其实老师每天要教那么多学生很辛苦,有时还要被家长学生误会。
班主任老师受到感动,主动往亲戚家里打个电话,表示欢迎他儿子回学校。
老师还对孩子说:“老师也是凡人,对有些事情的判断也不一定十分正确。我知道你有正义感,欢迎你多提建议,多支持老师工作。”
孩子的心结打开了,第二天就重返了校园。
的确,一个人能静下心来,就是进步的开始。当你心静如水时,诸多智慧应运而生,你不但取得了孩子的信任,还争取到了老师的支持。
如果不是亲戚及时调整心态,可能他的孩子从此辍学。
一个人能自己安静下来,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帮助,最好的证据。宁静致远,静能生慧。人生中的许多事,都是在丧失理智的状态下做出,好多错误也是都是在失去冷静时犯下的。
一时冲动,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人心浮气躁的,不可能高瞻远瞩,更不可能有定力,理性和智慧往往也会离他而去。
怎样才能让自己心静如水呢?
第一,沉下心来读书。读书使人沉静,能够养出人的内心定力。内心定力是人们最需要的,人的内心有了定力就没有了战胜不了的困难。定力能去除浮躁,排除杂念。
第二,每天静坐20分钟左右。静坐并非是唯心的东西,它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他是中医养生修身、修身养性的常用手段。
运动是养身的,静坐是养心的。静坐冥想是自我沟通的极佳方式,是滋养心灵的最有效的方法。通过静坐,自己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排除内心杂念,清除心灵垃圾,使自己心情开阔起来,使自己内心和谐。
第三,坚持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有一定运动量而且比较舒服,对提高身体素质、精神良性都有一定的帮助。
第四,给心灵放个假。隔段时间可以给自己换个环境,比如短途旅游,或到陌生的地方走一走,关掉手机,与外界完全隔离,给心放个假。在一个新地方,没有压抑,没有繁琐,没有应酬,心里就会放松下来。
归根结底,如何能静,这是一种方法,而追求宁静却是一种心态。每个人处于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条件,但只要有静能生慧的理念,有了对这种理念的认同和实践,每个人都能以不同的方式让自己静下来。
一旦静下来,你会发现你既能善待自己,也能善待他人,善待周围的世界。当然,对待孩子也就更能多出一份耐心,一份爱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