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和朋友们分享时候都很高兴和期待,一方面是想把今天的心得和学习内容和朋友讨论,另一方面也通过反思吸收消化当天所学,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把我们身边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所思所想展示出来同时,又能像精英日课一样传递些知识&智识,我是万老师的忠实粉丝,其实这个词我用有点不好意思,人到中年了还想用新词。
最新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助想跨入工程师行列的年轻人怎么样快速入行和切换赛道,包括入职的成长之路,也就是从小白到高级工程师的进阶之路。最后成长为行业技术大牛或者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两个维度在做努力,第一个维度就是通过分享专业知识,快速入门课程,知识脉络串讲和搭建,从分享到内化加上有温度的陪伴式学习成长,让自己的进步看的见。第二个维度就是把专业知识和项目结合,紧贴实战项目分析成熟案例,学中练,练中精,对得起工程师的崇高定位,专业之间整合融合及应用,全面提升个人职场竞争力。最后清晰的职业规划帮助工程师做好自己的升级打怪之路启程。帮助每个愿意成长和努力改变的工程师顺利入职。扶上马送一程。
明天会和大家分享著名数学家,谷歌早期华人联合创始人,作家吴军老师关于美国工程师的定义和介绍。一定会带给大家不一样工程师认知
今年还有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没有完成,时间不多了今天是本月的最后一天,加油!明年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做,以后会定期向大家汇报,感谢陪伴!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正题学习。
我们继续“变革”模块的思维模型。这节,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怎样管理复杂项目。
我们这节课请到的组织者,她所面临的项目非常复杂。
这位组织者是米未的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牟頔。你可能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你一定看过米未的内容产品《奇葩说》、《乐队的夏天》,这些综艺节目都是出自牟頔所带领的团队。
创意型团队通常个性比较张扬,天马行空,很难做到像工程师一样严谨和精确。但在牟頔的管理下,这些项目不仅在流程上几乎没有任何纰漏和拖延,而且结果都超乎预期的好。像《乐队的夏天》,2019年、2020年连续推出两季,都成为现象级的综艺节目。
这么好的战绩,牟頔和她的团队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来听听她的答案。
这节课的课程导师就是牟頔,研究员是蔡钰和杨霁琳,
好,我们开始。
牟頔是米未联合创始人、COO,她的工作是组织团队,打造一个又一个有创意、有趣的综艺节目,而牟頔管理这一个个复杂项目的最重要工具,叫作“感受”。
综艺节目这种产品,其实行业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共识去定义怎么做、什么是好,所以一档节目最有意思的就是人物能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探索人的复杂性和可能性的复杂项目。
那么有意思的地方来了:人的复杂性,是综艺节目的闪光点,恰恰也是最难做的地方。
怎么管理这样的创意型项目?牟頔的结论是,“感受”这个工具比什么都好用。感受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的,可以随时调取的工具,它直击人心,反而能最快促使大家达成共识。
在接下来的案例故事里,你会发现,“感受”在牟頔手里就像一把利器,它可以用来定义产品,也可以用来与合作者沟通,甚至可以用来管控流程。
我们一个个来讲。
管理产品:用感受确认需求
先来看管理产品。你大概也看过《奇葩说》和《乐队的夏天》,这两个节目都已经成为现象级的综艺,为什么米未总能创作出爆款节目呢?
他们做的最关键一步就是,选择让自己最兴奋的项目,用感受来确认需求。
拿《乐队的夏天》这个节目举例。2018年,牟頔团队花一年时间筹备了一个新节目。但就在向视频网站爱奇艺提案前,牟頔面试了一个小姑娘,让事情发生了变化。
小姑娘什么都挺好,就是要求工作时间要自由,每周五下午四点就要下班,干吗去?乐队排练。此外,她还要求公司每年允许她歇一个月,去参加音乐节巡演。
牟頔很不理解,就问:“你不担心这种长期不稳定会影响个人发展吗?”结果小姑娘很坦诚,她说:自己这辈子就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吃饭睡觉这类基本生活,第二件事,玩乐队,第三件事就是拿时间换钱,来养第二件事。
牟頔很好奇,问:“全中国的乐队都这样吗?”小姑娘回答说:“大家的追求不一定一致,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都是因为喜欢才做这件事,肯定不是被迫的。”
“那像这样的乐队,全中国有多少个?”牟頔紧接着问。小姑娘说:“不算地下自己玩的,能说得上名字的大概有2000多个。”
送走小姑娘,牟頔很兴奋,因为她虽然自己对乐队一无所知,但她意识到,一件事能召唤几千位像面试的小姑娘这样的年轻人,不计成本地投入和热爱,一定值得研究。她马上拉着团队商量,能不能做个乐队类的综艺节目。
不过,那个时候离向爱奇艺提案没有多长时间了,她们决定,两个节目一起往前拱,哪个能让所有人更兴奋,就用哪个。
牟頔明显感受到,提到乐队节目的时候,大家已经开始想象现场应该是什么样,观众会是什么样,画面感是喷涌而出的,说到兴奋处,甚至会激动地站起来。但提到原来那个项目,情绪就相对比较冷静,有些人可能身体就没离开过座椅靠背。
牟頔抓住了这种团队感受,她最终还是把乐队节目的提案摆到了爱奇艺面前。
后来,我们就看见了那档节目——《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上线后,马上就引起了大量关注,整个播出期间,光媒体报道都有1.5万多篇。
但是在上线的前三期,却有好多观众都刷弹幕说,希望节目组多放歌,少讲故事。一档音乐节目,观众希望多放歌,很合理,而且对一个节目来说,观众就是终审裁决官,他们的需求,当然应该满足。
但牟頔不认。她认为,这是个假需求,恰恰是前面的故事内容,把气氛和情绪烘托出来了,所以观众才觉得自己想听歌。
牟頔凭什么这么坚持呢?就是因为她当初的感受。
她被那个面试小姑娘打动的时候,压根就没听她唱过歌,而对团队来说也一样,戳中他们内心的是这群人,而不是他们的歌。事实上,其他平台以前也做过乐队类的节目,报个幕就上来唱歌,中间不说话,效果怎么样,现实已经验证过了。
所以牟頔认为,“多放歌、少讲故事”这就是个假需求。于是,她所做的调整,仅仅是在唱歌过程中,少切现场嘉宾和观众的镜头,让唱歌的画面呈现得更加完整。而故事呢?她们坚决要保留,只不过会更加精炼地去讲故事。
结果怎么样?大部分人提到《乐队的夏天》,最吸引他们的点,不是某个歌有多好听,而是这群人的生存状态,是他们对音乐的坚持和热爱,是乐队成员之间长达30年的互相扶持和彼此陪伴。所以,单从结果来看,牟頔坚持对了。
听起来好像是牟頔太偏执,在赌运气。但其实,只有牟頔自己知道,这件事米未是吃过教训的。
他们此前做过一些逻辑上非常可行的综艺节目,比如给辩论高手马薇薇量身打造了一个脱口秀节目叫《黑白星球》,从逻辑上看非常可行:马薇薇是第一季《奇葩说》最火的选手,她的能力强到任何一个辩题,正着、反着都能说得特别精彩。那做一个节目让她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辨能力,先说正方观点,再说反方观点,啪啪打自己脸,多刺激。
但结果怎么样呢?你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个节目。
现在去复盘这个节目的时候,牟頔反思说,米未当时就少做了一步,没有追问自己的感受,判断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听一个人自己跟自己辩论。如果问了这个问题,其实就很容易得出答案:不喜欢。
一个出色的辩手,正反都能说,反而遮盖了人物个性,变成了一台周全的机器。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有自己理解和偏好的“人”,就很难喜欢得起来。
所以,从那以后,要不要启动一个新项目,米未团队第一步要做的事,就是调动“感受”这个工具,用感受来确认需求。
这一招,不仅仅能用在定义完整产品上,牟頔还把它用在评判产品细节当中。
牟頔创业之前,有一个线下活动邀请她去做项目负责人,活动很顺利地完成了。到第二年,活动方又来邀请牟頔,但她没时间,就推荐了个朋友去帮忙,并且给他列了一张长长的清单,比如人员应该怎么分工调度,现场执行可能会有哪些突发状况等等,事无巨细地把需要注意的所有细节都列了下来。
按理说,照着那么详细的清单实施,不大可能会有什么问题。但等到活动的时候,牟頔一到现场,仅仅看了一眼,就预感到这次活动要砸。
为什么呢?因为她的感受是,这里气场不对。这个活动的目标用户是一群爱折腾、爱玩闹的年轻人,但这个活动场地却是一个非常古色古香的超大舞台。古色古香首先就营造了严肃感;舞台空间太大,又会让上台嘉宾心生畏惧放不开。
你看,这就是“感受”这个工具的重要性了,因为“人的复杂”和“事的复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复杂。再复杂的事,都可以用足够详细和完备的清单表格来分拆解决,但项目里只要涉及到人,涉及到气场、体验、氛围这些环节,靠逻辑和理性就不够了,还必须依靠“感受”这个工具。
与合作伙伴沟通:用感受制造共识
好,需求明确了,对牟頔来说,接下来比较重要的事,就是要盘点需要的各项资源了。
牟頔的目标是要做一个综艺节目,那她必须要拿到的资源有这么几类:一个是平台方,你要有渠道愿意播你的节目;另一个是赞助商,你要能争取到钱把项目运转起来;还有一个是场上的表演者,他们行话叫“卡司”。
那怎么拉这些资源入伙,让各方资源达成共识呢?
牟頔的管理工具依然是“感受”,用感受来制造共识。
这一点在《奇葩说》这个项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做《乐队的夏天》,还可以借助《奇葩说》的势能说服对方,但《奇葩说》第一季刚筹备那会,可真是平地一声雷,谁也没法保证这个节目未来会怎么样。
那牟頔是怎么说服他们的呢?
牟頔团队向爱奇艺老板们提案的时候,除了SWOT分析、收益分析这些常规步骤,牟頔做的最关键的一招,就是直接把肖骁、范湉湉这样的奇葩展现出来,告诉爱奇艺这是一群什么人,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他们说过哪些震撼人心的金句。这样一来,不需要牟頔费力证明,平台方自己就能感受得到,这么一群人聚在一起,一定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而说服金主爸爸就更戏剧性了,当时《奇葩说》还在爱奇艺,牟頔和爱奇艺的销售们一起开会,来了100多人,大家第一个提的问题就是:要多少钱。牟頔报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天价的数字,100个销售当下就走了90个。
后来,牟頔只好亲自出马去找赞助商,一轮沟通之后,最终锁定了美特斯邦威这家服装品牌。在谈判过程中,她既没有给对方讲所谓的互联网新创意,也没有讲请了哪些大明星,赞助我会带来多大的收益,而是直接把《奇葩说》的辩题抛给了对方。
牟頔上来就问美特斯邦威的CMO周先生:“如果你不爱你的老婆了,你会不会跟她离婚?”通过这种方式,牟頔让美特斯邦威立马感受到,这一定会是一个有爆点和话题性的节目,最终谈成了这笔赞助。
而对上场出镜的卡司们,牟頔也把感受这个工具用到他们身上。一个综艺节目,嘉宾们之间关系越近,才越放得开,越能出内容效果。但大咖们平时都忙,并没有到日常损友的交情,这怎么办呢?
《奇葩说》开录前,牟頔特地组织了一个酒局,四个导师必须参加,这可不是简单地吃吃饭、应酬应酬,而是从一开始就会通知导师,这是一个必须要感受彼此间化学反应的酒局,很有可能要喝过凌晨。
用意在哪?我们知道,一般能在一个酒局上喝过凌晨的,都不是一般的交情。牟頔就是通过创造这么一种体验,利用这种感受暗示,来让导师们快速交心。
所以面对外部合作者,牟頔的方法不是上来就跟他们谈优势、谈资源、谈收益、谈感情,因为说了对方也未必信,但用感受来制造共识,对方的感知会更直接,也更深刻。
管理流程:用感受营造仪式感
好,现在有了好的创意,各方资源也能达成共识,接下来就开始进入执行了。在执行阶段,很难避免会出现进度拖延或者有人掉链子的情况,这是每个组织者都会头疼的问题。
但《奇葩说》的流程进度,把控得非常严格。在传统综艺节目的录制现场,因为流程复杂,各有状况,几乎没有能准点开始录制的,但《奇葩说》不一样,说几点开始,就几点开始,而且每一个行程,哪怕是从候场的地方到录制现场的步行时间,都像是刻意掐过点的。
这就奇怪了,这群感性的、不受约束的人,他们是怎么乖乖听话的呢?
牟頔的方法还是一以贯之,用感受来给团队制造共同的仪式感,从而让整个团队敬畏流程。
就拿准时开机这件事来说,我们知道,一般拍戏的时候,导演会喊各部门就位,然后就开拍了。但牟頔不是,她在开播前15分钟,就要求点名。请注意,可不是说现场导演扫一圈,查看下谁不在,而是明明看见大家都在那,也要一个个报数报过去,而且每个被点到的工作人员,还要报告自己第一个动作是什么、第一首歌的节奏是什么。
比如摄像的第一个动作是对着嘉宾扫视一周,那他报完动作和节奏之后,就能在开拍的那一秒非常精准地卡进音乐的节奏里,拍好嘉宾的第一个镜头。第一个动作出来了,后面所有的动作就都能跟得上了。
呈现在现场是什么效果呢?就跟看影视剧里特种兵执行任务前的准备仪式差不多。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也太装腔作势了,但实际上,仪式感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感受,它会强迫你进入心流状态。
这一招,用在那些你很难用规则去约束的人身上尤其好用。罗胖就说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当他在《奇葩说》现场,处在这么强烈的仪式感氛围当中,你会看到周围所有人都很认真,那他心里的弦马上就会绷紧,因为你会觉得,所有人都准备好了,就差你一个了,那你就不能允许自己变成那个唯一掉链子的人。你看,这种约束就比制定规则要有用得多。
所以在米未,你也可以非常神奇地发现,别说996了,最忙的时候,通宵是以周为单位计算的,这种自驱力,只靠传递规则和奖惩机制是不可能实现的。
总结
我们来总结一下。
关于管理复杂项目,我们这节课选取的案例,它的复杂性更多在于人的复杂,而不是事的复杂。所以,如果你管理的项目也是跟人强相关的项目,比如公益项目、教育项目、活动项目等等,你都可以借鉴“感受”这个工具。
具体来说有这么三点:
第一,判断一个项目到底有没有需求、值不值得做、目标定在哪,最靠谱的标准其实是自己的感受,因为所有外化的标准都会变形,但感受不会。尤其是跟人强相关的项目,感受这个工具,更是不可或缺;
第二,要说服合作方,如果靠利益打动不了对方,可以试试用感受来制造共识;
第三,如果希望团队令行禁止,实现集体心流,靠详细严苛的制度规则不仅力度不够,可能还会引起排斥,这个时候,不妨用感受去撬动他们的自驱力,制造仪式感就非常好用。
你有没有管理项目的经验?你在管理项目时,风格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独到的心法?欢迎你在留言区和大家一起分享。
最后祝福大家天气降温!多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