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早期名作,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内容环绕一名吉卜赛少女(爱丝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加西莫多)。
不得不说,这本书对我来说很难啃,因为里面有大量关于法国的历史,巴黎的地理,古希腊人物,建筑艺术和宗教的描写,看得人容易走神,往往一个段落看完要再重复扫描一下。另外很多人物和术语也需要专门谷歌搜索去了解,查起来也相当耗时,所以花了我一周时间才看完,不过却是很值得的。
今天先来聊一聊书中提到的关于教堂,建筑艺术和印刷术。
中世纪早期,神权政治正致力于组建欧洲,出现了罗曼建筑艺术。随着十字军东征,带回尖拱艺术,也带回自由。于是罗马帝国渐渐解体,罗曼建筑艺术也逐步消亡。
早期的大教堂是不向平民开放的,随着罗曼教堂的消亡,哥特教堂的兴起,大教堂才开始迎来市民,村社和自由,脱离教士的控制。慢慢的教堂开始落入艺术家手里,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的装饰教堂了。
从人类初到15世纪,建筑艺术是人类的大型书籍。所有的思想,只有以建筑的方式才能自由表达及持久。诗人,画家,甚至音乐家若想要有所作为,不得不把他们的作品纳入到建筑的框架里。
因此社会的全部物质力量、全部智慧力量,都汇聚到一点,即建筑。建筑艺术就是以这种方式,借口为上帝建造教堂,得以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P.160)
学习建筑的朋友可能对此书感兴趣,我这个建筑盲人来说,也了解到不少知识。作家用印度建筑艺术、埃及建筑艺术、罗曼建筑艺术比喻成三位大姐,象征神权、种姓等级、一统、教条、神话、上帝;反之三位小妹,即腓尼基、希腊、哥特建筑艺术则寓意自由、民众、人。
15世纪末,印刷术兴起后,一切都变了。建筑艺术不再表现社会,变成了伪古典艺术,也称文艺复兴。建筑艺术不再是统领、独霸的艺术。各种艺术开始独立发展起来,如:雕刻成为雕塑,彩绘发展为绘画,卡农则成为音乐。从而产生了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16世纪的英才。思想也和艺术同时解放出来了。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