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本书里所讲述的犯罪挺浅薄的,从一开始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直巳掐死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他的父母想方设法帮他隐瞒,从抛尸到编织谎言再到嫁祸给祖母政惠。没有什么七拐八拐的阴差阳错、跌宕起伏,凶手也不像之前那般想也想不到,但是,说实在的,这本书里,有一些东西,会实实在在的触动到我们。
为什么提到一片深情呢?这里面其实包含很多很多东西。
首先是加贺作为一名刑警,他身上的柔情足以让人动容。他说道:“其实你都明白,我只说一点。刑警并不是只破案就够了,什么时候破案,怎么破案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家里有隐瞒的真相,但不应该在警察局的审讯室里强迫他们说出来,必须在家里,让他们自己说出来。”他知道事情的真相,没有什么细微的线索能逃得过这么厉害的刑警的眼睛,但是他不愿意强硬地说出来,也不愿意强迫谁,他只想,为所有人都保留一份体面,或许,惩罚罪有应得的人从来都不是刑警办案的目的,这世界上所有法律也都只是为了,纠正那些错误,让所有人都真正地得到醒悟,真正成其为人。
所以他最后还在问着绍夫:“只是确认一下。你母亲没有说明自己行为的能力,是你们替她说的,结果就是你母亲成了杀人犯。你真的愿意这样吗?”
其中最令人动容的还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但有一点我不得不说,我不太认为前原夫妇纯粹地在为孩子考虑,他们的确担心直巳会受到影响,就像他们也不会原谅一个杀人犯,所以他们不相信社会会原谅直巳,但是他们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在担心自己,他们怕,怕自己没法再在社会上立足,怕自己无法再体面的生活,但是诬陷自己的母亲就真的能体面了吗?我实在不大愿意把他们列入真正的父母之爱,他们不过是社会上一部分比较自私的人。
我其实真的很心疼政惠夫人,她融不进这个不待见她的家庭里,处于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她装作痴呆的样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许这样,才可以帮助她逃离残忍的现实世界。但是她毕竟是一位母亲。她从来还是不愿意伤害自己的宝贝儿子,那毕竟是自己的心头肉啊。她知道一切事实真相,她拿着还留有尿骚味的手套,也就是作案工具,故意在刑警面前走过;她让小女儿提醒儿子化妆品的事,意图让他察觉到自己其实什么都明白,想要警醒他;可是……当她的儿子、儿媳以为她根本毫无意识,在她身边肆意讲述自己的阴谋时,她该有多心痛啊,想必,那是深入骨髓里的寒冷吧,是让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掉的心碎的颤抖啊。
再来,是夫妻之间让人难以想象的深情。长年相伴的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旁人无法理解的。政惠可以忍受及其难以忍受的照顾丈夫的辛苦,而隆正在深深的自责中选择孤独地离世,要儿子保证绝不来看他,要在最后的日子里体会妻子曾经受过的痛。我暂时还无法体会那种感觉,但是我曾经想象过,如果最爱的那个人不在了,会是一种怎样的痛感。明明所有关于未来的想象都已经与他有关,如果他不在了,会陷入一种深深的怅惘,仿佛所有的一切都无法再有盼头,因为原本设想的那些美好,正是因为两个人一起,才美好。再加上2020年初发生的这些事,我也想起了《东宫》里的情节,李承鄞虽然满身黑暗却想方设法给小枫光明,他对小枫的爱绝对不比她的阿爹阿娘和阿翁少,但是他只错了一件事,他总是想着来日方长,必须先为他们的未来清理道路,所以他只能伪装,把十分绝对的爱,伪装成了三分,甚至一分,所以小枫直到死,都不相信李承鄞爱的是她。他们经历了三次爱恨离别,李承鄞都没能明白,爱一个人最好的时机,永远是当下。
纵使书中百般情深,也从丝丝缝缝中折射出每个家庭都会或多或少面对的问题。养老问题,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否真正做到足够的陪伴和用心,以及家庭之间的交流问题……真的,家,不应该成为想要回避的地方,不是假装去忙也不愿回去的地方,不是无处可去才不得不去的地方。家是温暖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与家人的相处之道,或许,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多几分用心,多几分陪伴,多几分理解。家庭矛盾时时处处都会有,但是,我们要用爱化解,我们每一个人的家,都应该是自己最爱的地方。
最后的最后,竟有几分无法言说。还好,结局还是给了我们几分安慰。
所幸,加贺不去探望,真的是有缘由,原来,他一直在陪着父亲默默下棋,他的父亲在最后的日子里,并不是真正的孤单。
所幸,绍夫看到那些相片和母亲拐杖上的木牌和铃铛,终于良心发现,他知道,母亲有多么的重视他,他总算,没能狠下去心。他最后趴把额头贴在榻榻米上,闻到了陈旧的榻榻米的味道,这是当初父亲在时的榻榻米,它已经从绿色变成了茶色。这一瞬间,或许,他会想到很多事,对父亲当年的不满,自己多年来的碌碌无为,多么平凡又无能为力……可是,我想,他也再也没有底气,去真正好好的看一看母亲的眼睛了。
世间总有无奈,但愿你对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