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做了这样两件事,一件事是赞美自己21天,一件事是感恩28天。这两件事看似真的很简单,但是背后却连着很多。比如赞美自己就是在接纳,接纳自己的同时更好地去接纳别人。
还有就是感恩,28后,我变得越来越爱说谢谢了,发自内心的。内心也有了更多的力量,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一些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
当然,还是要专注。于是,我越来越精简。本来在感恩期间列下的学习计划,几天后再推翻,改成另外的,因为,深知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我准备在这段日子里对自己进行反思,主要是针对每天和儿子在一起的事件进行反思。
1.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
(1)表面问题
对儿子有要求。昨天我认为儿子前两天没有完成的作业,就必须要在昨天完成。于是,儿子一个晚上完成了三天的作业。累到他直打哈欠,好在这个作业相对于日常学习的作业容易很多。
(2)实际问题
是我自己的焦虑心态在作祟,我担心儿子的学习进度被一直拖延,但是我忘了汪老师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个学习的重点其实是:第一,改变家长自己;第二改变家庭教育氛围,第三才是改变孩子。其实是前两个做到了,第三个自然就改变了。
(3)我的错误假设
我还是按照以往的模式对待孩子, 有要求,有期待,有任务。孩子一旦没做到,我就会不开心,还会把不开心写在脸上,这个状态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来,你来讨好我,所以,你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让我开心。
这个过程我忽略着儿子的需要。他照着镜子主动提出要去打篮球时,我却提的是如何完成每天的作业。我是需要看到他的需要的,然后回应他,最后才是说出自己的需要。最终达成两人之间的共同的目标。
2.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从小的一种模式。自己要求自己过于严苛,太高要求的事情,自己就做不到了,然后就很无助。对别人自然也是这种态度。
我希望儿子能够每天按我的要求完成,他就必须要完成,他如果不完成,我就会用我的表情杀死他,让他自责,让他内疚。
3.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样?
这个矛盾,我刚发现,还没有解决的对策。但是我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改变,而不是用这种模式持续下去,因为这样下去,我自己并没有任何改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我的内心有矛盾,有对自己这种行为的不满。但是,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所进步。
4.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
要改变,首先自己放轻松。对孩子多肯定,这就需要不断觉察,比如这两天我对儿子的肯定,
7/7:
1.自己主动去上兴趣班,在没有任何人督促和陪伴的情况下,这是第一次;
2.把垃圾袋换了,之前很少会换的;
3.
7/8:
1.每科的暑假作业都有写;
2.和同学一起出去玩,而且时间还不短;
3.我回家后,他坚持和我一起打扫房间,拖地,刷碗还刷了锅。
4.已经困到不行了,还是坚持完成了几项他想做的作业。
我希望我每天都能把儿子当天做到的我看到的对他肯定出来,让他知道他自己的进步和优秀特质,并不断地强他自己的这些特质。
我本来对内驱力有些迷惑,又准备看书或者听课来学习,但是汪老师的课程内容里已经多次提到这个词,且不止这个词,而儿子也一点点在有更强的内驱力。
比如上兴趣班,自己去的原因是长大了要做发明家。
比如昨晚困到不行了,睡前告诉我还想玩两数相加。想玩的原因是因为他每天坚持,到现在已经有显著的进步了,而这个进步他超越了爸爸,赶上了妈妈,这对他来说是无比自豪的,他相信自己还会有进步和突破。
所以,所谓的内驱力就在这些学习中不断的在被挖掘,与之同步在培养的还有他的自信心,这个过程,我要做的就是陪伴,鼓励,发现和赞美。另外也要讲一些老师说的故事,比如昨天说一个小朋友玩六六大顺,玩到上瘾,这个六六大顺是儿子目前比较排斥的,原因是对现在的他来说,太难了。 这个时候,我就不能要求儿子每天玩,累了是千万不能玩的。但是也不能放弃,找准时机,陪他玩。一天一天的进步。
所以,再想昨天要求他补做的作业,我明白了我的用心,初衷是好的。重要是这个过程中的态度要让儿子更轻松的接受,并且让他感受到我的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