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玩具最多的小朋友叫小明,当问他最喜欢的小伙伴是谁时,他说是小黄和小王,“因为别人都抢我玩具玩,只有他俩跟我换”。由此人们总结社交关系的基础在于等价值的交换。可是如果还有一个小朋友小白,他可能不爱玩具,但是他愿意帮小明把很多很多玩具整理好,相信小明也会把他列为最喜欢的小伙伴之一,说不定还会把最得意的玩具挑出来对他说:“这个真的很好玩的,要不你也玩一下吧”。
人脉这个词已经被过度功利化了,如果我接近你就是为了和你交换些什么,那么我没有等价的资源,还是离你远点吧;那么清高如我,断然不会轻易向那一点点好处妥协。人脉的等价交换理论似乎反而让人们起了隔阂。
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思路,我对你好恰恰只是因为我提供的价值能够对你起到帮助,我享受这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感,如果你因此受到激励,也变成一个积极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我会对你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希望,我闻到了所赠玫瑰的余香。倘若你的玫瑰也赠到了我手上,说明激励的效果切切实实的反馈到我自己身上,我会更加肯定自己最初的行动(人们更愿意把积极状态传递给改变自己观念的人)。
也就是说,帮助别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愉悦感是人脉的核心驱动力,其它的互惠收益只是人脉的附属品。这世上没有完全等价的交换,更多的是“我乐意”。
我问小明你为什么把最好的玩具都给小白,小明也说,“我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