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起飞的地方
(一)序
接到滑县作协通知:周六(2023年7月15日)去大丁将采风。
去吗?必须去啊。
第一、我喜欢集体活动,希望在集体活动中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也便珍惜作协每一次的采风机会;第二、大丁将隶属于滑县八里营镇,是我工作的第一站。在滑县第四高中(原八里营高中),我曾生活了5年,这里曾激荡着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我也因此而自诩为八里营人。可是从八里营出来已经快30年了,每每忆起,还是一片温馨,但那种初入职场被人爱护的温暖已成了永恒。
所以,我对自己呐喊——
八里营大丁将,我来了。
(二)准备工作
每每出行一个地方,我都会特意搜寻一些资料,以助自己更好的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也希望借百家之言,把大家对该地方的认识融入到自己的认知里去。
这次,依然如此。
可能是大丁将仅仅是一个小村庄,我搜到的资料并不理想。不过,我并不焦虑。为什么呢?因为,组织者已为大家备好了一份小礼物——由袁宏、袁兆义撰写《红色丁将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一定可以让我们从文字中走近这个有故事的地方——红色丁将。
2023年7月15日上午9:00,我们登上开往八里营的班车,《红色丁将 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已到了我的手里。打开一看,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大丁将村的前世今生”,介绍了村名来历、地理位置、姓氏人口、经济概况、文化教育、风俗礼仪等。给我的感触是,连村名“大丁将”,都凸显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于是,我脑洞大开:如今的大丁将该是一幅怎样的、群英荟萃的图景呢?第二部分“大丁将村民兵的抗战故事”,一个小村庄,却有着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我真的很羡慕今天的大丁将村村民:有这样的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先人为祖先,能生活在英雄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对英雄的故事耳熟能详,可以如数家珍的随时叙说,这该是多么幸福啊!新时代的丁将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又在创造着怎样的奇迹呢?
(三)走进村庄
半个小时后,班车停在了八里营镇李丁将村党群服务中心。下车后,村党支部书记袁兆义致欢迎词,介绍了村里概况后,也希望通过作家的笔,把大丁将的故事传播的更远;作协主席徐惠根讲明了我们这次活动目的是响应省作协“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的主题,具体任务是把我们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悟,写好一个个故事,把英雄的大丁将精神传播出去。
走出村委会办公室,迎面看到的第一幅图便是对村委会墙体文化的诠释,“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在这个村子里,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走在骄阳下的大街上,满目的的墙体文化告诉我:昨天,是党,领导着大丁将村民同心抗击日寇;今天,是党,领导着大丁将村民实施乡村战略共同致富奔小康。
(四)主题文化
在热情好客的村支书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大丁将村党史馆。
大丁将村党史馆坐落在村庄的东头,几间屋内的正面叙写着大丁将村的发展史,另一面却陈列着我们中很多人都没有见过的、象征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古老的生产工具。这些工具对于年轻人来书已很陌生,或者仅仅在网上见过。于是,一位年龄较大的老师为年轻人讲起了织布用的纺车、梭子,染色、经线、织布等,在看到牛梭时,还即兴讲起了那个家喻户晓、而又令人百听不厌牛郎织女的故事。看着谈性正浓的年长者和感情投入年轻人,我觉得,好故事永远为人们喜欢的原因是它传承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啊。
党史馆外面的广场南面,一个是赫然于眼前的充满红色记忆的“南湖红船”,另一个则是栩栩如生的抗日雕塑。而更为吸引我们的是大丁将村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根据老人回忆开挖的曲曲折折、高低不平的地道,它曾让我们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多少次出其不意地袭击了敌人?恐怕谁也无从计数吧。1号地道入口处的那口老井,在抗争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先辈们英勇抗击日寇的见证,已经被保护起来了。
大丁将村的另一个文化主题当属于村西北角的碑林了。
这里,埋葬着为国捐躯的英雄前辈,记载了历代先人的丰功伟绩。站在这里,不禁令人追忆起那艰苦的战争年代,追忆起那解放后的艰难的创业时期,也想到了今天的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脚踏实地,自强不息。
(五)展望未来
走在大丁将这个离大广高速下道口只有1公里的村子里,我感到高速发展的交通竟是这么神奇的把大丁将与全国、乃至于世界各地都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不信?你看,近几年来,大丁将村已不仅是滑县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示范基地,它更是一处乡村振兴战略的“绿色”的、共同富裕的地方。在村支部书记的领导下,100多户村民种植的黄金瓜、蔬菜大棚生产的蔬菜已经享誉全国;一条条绿色的产业链已初具规模、蓬勃发展起来了。
至此,我仿佛看到了更美的大丁将村:楼房林立,果木成荫,鸟儿鸣唱,幸福溢满了每个人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