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读完一本关于阅读方法论的书籍,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印南敦史是从一个读书很慢的人到一年读700本书的速读者和书评写作者,他在书中介绍了他完成这个巨大的转变的方法:流水式阅读和呼吸式阅读。
“流水式阅读”指的是这样一种读书方法: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实现流水式阅读的方法是:跳读。
而呼吸式阅读有四个步骤,分别是:一行采集,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断;一行精华,采撷最精彩的一行;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自我评定读书足迹,甄选最佳,评价近期的读书体会。
作者在书中说,读书并不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但你既然选择了读书,应该“翻开书,就觉得很快乐。”我们应该为了快乐去读书,而不是其他。掌握这种新式阅读法,可以重塑享受大量阅读的人生。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的不只是方法,还有理念,改变认知的方面才是这本书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收获。
一是改变关于阅读行为的理念。
从开始读书开始,我们就一直被教育读书要有三到,即:眼到、口到、手到,进而达到“心到”,就是要求学生记住书中的全部内容。
在这个提倡“断舍离”、“不拥有”的时代,这种理念也可以用到读书上。作者说,读书时“无论多么仔细地研读,还是会忘记大部分的内容”。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记忆效果并不成正比。
在《认知天性》和《怪诞脑科学》等书中的理论,都印证了印南敦史的这种说法,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方法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它只会让你的大脑更懒惰,让它以为你记住了很多东西。
人类天然具有遗忘的天性,读书试图记住全部内容的愿望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作者说: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这意味着1%的收获对你来说是有用的,是能够让你得到快乐的那一部分。因此,读书时应将必要的和不必要的东西区分开来,进行取舍选择,只去阅读必要的部分。作者说:改变理念之后,读书会变得轻松愉快。
二是养成阅读的习惯,关键在于多读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书籍分为可以快速阅读和无法快速阅读的书两类。实用类书籍属于前者,可以达到实现自我提升的目的;小说、随笔、漫画、绘本等书籍属于不能跳跃式阅读的,读这类书是为了追求心灵愉悦,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但这本书主要是在讨论快速阅读的问题,因此作者建议尽量选择那些可以快速阅读的书籍,穿插读一些追求心灵愉悦的书籍。
可以速读的书籍尽量做到“一天读完一本书”,像流水一样每天让不同书籍的内容流过自己的脑海、内心;那些不能速读的书籍,也应该集中阅读一本书的时间不超过10天,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
如果花费较长时间仔细阅读,那么单位时间的阅读密度就降低了,而且不容易把握住书的全貌,因此本质上得不到最好的阅读体验。
本周我阅读了四本书,三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也就是可以速读的书,一本需要慢速阅读、愉悦心灵的小说,完成了四篇读书笔记和书评。虽然没有达到印南敦史所说的“一天一本、一周6本”的目标,但达到了我自己读书以来周完成读书量的一个高峰,也算是对速读的践行。
三是不要只是一味地“读”,也要“写”。
要改变阅读的理念,不是仅仅单纯地读,而是“为了写而读”。作者建议将“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手抄在纸上,并且给出3个值得这样做的理由:
理由一:可以深入理解内容
理由二:可以促使我们仅仅摘抄最需要的部分
理由三:成果一目了然
作者强烈建议对于初次体验“流水式阅读”的读者采用手抄的方式进行摘录。
四是甄选最佳。
你在读书的时候思考过以下问题吗?
• 哪一类书籍比较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
• 哪一类意见主张是自己赞赏的?
• 哪一类书籍是自己今后还想要阅读的?
漫无目的的阅读是很难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阅读的时候思考以上几个问题有助于看清自己的阅读偏好,容易明确后续阅读书籍的大致方向,确定自己的意向。这样会有利于我们坚持阅读习惯,而且做到有主题的阅读。
方法是,每读完12本书,就在其中甄选出最佳的一本,到了年终,再从这一年选出的“最佳”中,选出一本“最佳中的最佳”。让定期盘点、回顾自己喜爱的书籍,成为好的阅读习惯中的一个环节。
马未都说:读书可以让你感受到更深层的幸福。书并非非读不可,不读书并不影响你的生活。之所以选择阅读,是因为找到了读书的妙趣,就在于产生兴趣的那一瞬间,从自己本来并不感兴趣的书中获得感动,也是阅读的妙趣之一。
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阅读吧,不要为阅读去贴标签,你就有机会发现一个能够随心阅读的自己,并且在阅读中收获更深层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