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段很有意思又值得深刻思考的一段文字,主要围绕说:所有的自然情感的基础都是基于爱和怕。所有的思维、观念、概念、理解、决定、选择和行动都急于两者之一,这样二元化的对立,最终,其实他们是一体,那就是爱。拿个人作为拆分,主要是由有机的身体、精神和灵魂组成的三相生灵。在面对需要做出选择决定时,似乎总会出现身体是想要某样东西,精神追求别的东西,️而灵魂却又是在渴望第三样东西。其中精神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面:逻辑、直觉和情感,而这些层面包含着两个最终层面:爱和怕。在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愤怒、悲伤、羡慕都是因为某种形式的“怕”诱发,反过来就有事某种形式的“爱”。很多时候可以看到一种很有意思的循环情况轨迹:怕变成了爱,爱表达为怕。
有多爱就有多怕,在面对父母的爱时,会在怕他们有没有以我们为荣;在面对伴侣的爱时,会在怕彼此的期待无法兑现;面对子女的爱时,会在怕会不会平安的长大;在面对好朋友的爱时,会在怕没话可聊是不是就代表开始梳理;在面对老师的爱时,会在怕为什么喜欢他不喜欢我;在面对同事、老板的爱时,会在怕有没有说错话。在无限放大我们的“怕”时,我们习惯忽视、压抑“怕”背后的本质,所以总是事与愿违的产生更多不好的情况发生。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越是抗拒“怕”这个东西,我们越没办法经验处理好它,这犹如婴儿第一声是哭,会因为不是其他方式而选择拒绝,但科学告诉我们这并非真正的哭。其实,向前勇敢跨一步,当我们学会去接纳经验它时,会在本质背后发现,原来情绪的诱因一切都是因为“爱”。
那么,为什么认知后依然大多数人依然选择规避,而不是尝试表达爱呢?因为绝多数人认为因为发生了种种经验后,才认知到爱。但真实的却是因为我们选择认知爱,而去催生经验。我们应该都经历过行走在马路上,突然一个陌生人走到你面前向你咨询问题或者路怎么走时,一部分人选择是避而不见的走开,但当我看着焦灼的那位路人时,我停下脚步给她耐心解答甚至领着她帮她带到最终的地点,当人感激的握着手向我道谢时,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那时的精神面貌和我对生活的理解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所以,当我们想要它时,把它慷慨送出去。然后你就会发现不再“需要”它,你将立即经验到“拥有”它,甚至发现“增添”似乎要比无中生有要容易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