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一个理论我并不知道怎么实施。我想做的其实只是告诉你怎么能够去把任何一件事情做的比你想象的更好,当然是比你自己现在的方法。再次申明的是,这里的你我不包括那些天生灵根的人!
任何一件事情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按照王守仁的解释,和你相关,你才需要去做它,去做好它。这是事物的前提,遵循自己的本心,不要选择逃避,无论这件事情看起来有多难,更甚至你的认知里有多不堪--或许用不利更能表述我的含义;而人们往往忽略掉的另一面是,预先的判断它微不足道,于己无关,这些可能是我们放弃的根源。知行合一,知之非难,行之匪艰!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我要讲的是一个实践过程的方法论,当然包括知识理论的学习架构,但恐怕正如我第一句话所说的,我们暂时还无法讲的清楚,我会一直尝试。
开始我们对事情的处理,这里之所以用处理这个词,会有深刻的含义,先不展开。无论任何事情要想处理好,我们首先要搞明白的是问题或者事情本事的性质:1、判断类型;2、操作类型;3、问答类型;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分类只是真对问题的初步认知,也就是发端的评价;而不是事情绝对的性质。事实上每件事情都包含这三种属性,我们接下来的理论中所有的事情不仅会有这三个方面的属性评价,而且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也将处处用到这三个类型的方法。更详细的分类我们暂时也不与展开,以避免把事情搞得太复杂而脱离了我们的理论模型:极限推理。
拿最简单的事情做例子,来演绎我们的理论:我要去吃饭。
要做这件事情,在几乎所有人的眼中都很简单,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忽略掉了其中的很多细节体验,平常不过的感受,例如饭菜不合口、走了更远的路、花费了更多的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破坏了原本的心情等等;直接降低了这件事的要求或者期望,应付了是,所以觉得无所谓,才导致了人们对这件事情的评价:简单!
问题来了:怎么解决好这个问题呢?
首先评价这是一个操作型的事情。那么处理好这件事情的主要方式是行,或者说是执行!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极限推理的模型,事情发端的评价都会发生在一定的场景下,根据经验做判断,无论是古代的阳明先生的心学中说的境还是现代的管理理论中的域,都是这样的前提。
按照这样的前提,抓住主要矛盾,依次解决出现的问题点,过程是这样的:
1、假设只有一个饭店供选择;没办法,去吧!正解:选定吃饭地点。
2、怎么去呢,没有任何交通工具,除了双腿;没办法,走吧!正解:准备交通工具,出行方案。
3、到了地儿,只有一个位置,坐吧!正解:了解环境,提前预约。
4、吃饭,只有一个菜,就来它吧,不然怎样,来都来了,不吃?人是铁饭是钢啊!吃完结账,大虾380!坑人啊,懊恼忘了问了价格,打给消协,不愿折腾,也不见得有用,算了,下次再也不来就是了。正解:了解行情、提前订菜。
5、准备付钱:完了,忘带钱包。吃霸王餐,怕挨打;借钱没熟人;赊账太尴尬!正解:预设事后。
于是带着一肚子郁闷,完了还不清楚到底哪不对劲,或者是哪哪都不对劲,喝口凉水都塞牙的感觉!!我想看到这升斗小民都应该面露苦笑,特有感想。
实际我们只是描述了这件事情中比较主要的一些环节,而且问题的设定本身已经按照极限推理的方式简化了你一个人去解决肚子饿的问题,就会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东西,设想领导交待你要和客户吃饭,或者是老婆闺蜜参加的家庭宴会,更有人数成倍数增加的团队活动用餐组织,几何级数增长的军队后勤保障。那岂不是全乱套了。但是我们如果采用极限推演理论进行框架梳理和流程演练,在实践推演就不至于会出大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