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纠结,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
不管是哪种选择,我们的未来都会因此而付出很多。
我留在了城市,接受我能够承受的压力、委屈和对家乡的思念。我四岁的女儿跟着我回到农村老家。一开始,她很兴奋。但是,她有很多期待,有很多发现,更有数不清的对比。
《变形计》中有很多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互换生活,体验对方的世界。结果,很多孩子都比较不适应。反应最明显的是换到农村的孩子。他们对乡村的讨厌,并非源于不道德,也不能批判他们任性矫情。
当我回到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乡。在我眼里,家长是,我春末离开时的一棵大树。我见过冬日干枯空旷的它。而我再次返回的时候,正是它奋力昂扬的初夏。对我来说,它是进步的,更繁茂,更有力量。
对四岁的女儿来说,她就像从盛夏的森林里来到了一棵初夏的树下。这棵树孤孤单单,没有缀着可人的果实,也没有遮天蔽日的浩瀚。以她幼小的年级和直觉判断的思维,对比之下,显然不喜欢。
农村的卫生间在院子里,要走一段距离;农村的商店,物品少;农村的游乐场,就是健身广场和偌大的田野……别的她都没有拒绝,唯独卫生间的距离让她不能接受。
她没有见过炊烟。看到一缕烟就捂着鼻子问,那是什么。我觉得特别好笑。在我印象中,这不仅是一日三餐清淡的前菜,更是“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的诗意。儿时,我放学的时候,就是家家户户炊烟慢慢升起的一刻。夕阳浸染半个填空,一支支烟囱里是安然翘首的炊烟,看看贪玩的放学孩子在哪个胡同里嬉笑。
我的家乡,在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中游荡。
出离的人儿,越来越多,但新农村一直在进行中,我的家乡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