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问来访者,朋友,亲人,他们想要什么,绝大多数的回答是“不知道”。把问题的难度系数降低,那兴趣爱好总知道吧,可仍然会有多数人的回答是“不知道”。再继续降低难度系数,你对最近四川地震和查斯特·贝宁顿自杀的新闻有什么看法,除了为遇难的生命感到惋惜之外,也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这里我不是在抨击,只是简单地陈述身边人的一个共性:对外界事物没有一个自己觉得成熟的态度。这种状态用通俗的话来描述就是活得浑浑噩噩。就连我本人,第一个三十年仿佛也是这么过来的。
到底谁偷走了我的态度?以前我会觉得是我智商,阅历,经历,成就不够,所以我会自我怀疑,我讲的东西就是一坨屎。特别是在读书时代写议论文的时候,想论证一个观点,费尽脑汁都不能让自己信服,哪怕只是一丝。难道态度只属于所谓的成功人士?
近一年里,我放肆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最初非常害怕被人报复,甚至被暗害。但是在爆完粗口,或向当事人文明地表达完自己内心的愤怒之后,我渐渐地感觉到我对事物的看法其实是有的,只是以前不敢表达出来而已。愤怒,当属最强烈的态度,也是最危险的态度,因为它很有可能会造成争端或仇恨。而恰恰是这种高危的态度,却拯救着一位挣扎了十二年的抑郁症患者。
在咨询的父母当中,很多都被子女的不听话,搞得焦头烂额,特别是更年期和青春期的碰撞。孩子的倔强,不听话,顶嘴在父母看来就等于大逆不道,白眼狼,老子老娘含辛茹苦地把你当菩萨一样供奉着,你还不懂点事,真是要把我气死不成!初略一看,父母的逻辑一点问题没有,但是父母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定要去压抑孩子的愤怒呢?就像婴儿莫名地哭泣时,母亲的第一反应是要去制止他。孩子的愤怒一旦被大人制止,他们会慢慢地相信自己的态度是不被接受的。为了生存,为了维持父母对自己的爱,孩子选择性地影藏了自己的态度,到最后连自己也找不到了。
其实,个体感知被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呵护,另一种则是对方能接纳自己的愤怒和攻击。前者显而易见;而后者确是矛盾的,让人费解。对于大吵大闹后的孩子最好的处理方式,不是说教和暴力相向,而是拥抱他。这种对孩子愤怒的接纳,对其人格的成长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在表达愤怒的时候,心中是带着毁灭的怒火,另一方面他们又会自责这种毁灭性的愤怒会杀死自己心中好的父母。一旦父母接纳了孩子的愤怒,孩子就会平息内心的这种矛盾心理,并建立起更深层次的安全和值得被爱的信念。
当一个孩子在家庭中不能向父母发泄愤怒的时候,他们在人格上也总是会低父母一等;当一个人畏首畏尾的时候,他就不能做到与社会平等地对话;当一国的公民不敢坦荡地表达自己态度的时候,这个社会能有多少活力?
小时候父亲说我像哑巴,现在想想在他的凶声恶煞面前我能表达什么呢?我很羡慕大姐敢于顶嘴,即使被大人撕嘴,狠揍,但有还敢嘴硬的态度。
足球也一样,虽然结果的输赢很重要,不过对于多数人来说,一支作风硬朗,敢铲敢抢,奋不顾身的球队同样让人肃然起敬。没有血性的球队,终究逃脱不了国民的谩骂和诟病。
最后,“多年之后终于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这句话让我感到悲哀。当你说出这样话语的时候,说明你成功地在自己孩子身上复制了你曾经认为父母失败的教育方式。我在养FOX时候,就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态度不是来自于复制,而是通过合理地表达愤怒,重新与被爱和安全感链接之后,形成了一种源于感性,再通过理性升华的一种持续的,稳定的人格特质。
告别在广州的最后一份工作前,我在左耳上打了一个耳洞,一方面是因为看起来很酷,另外一方面确实是酷酷地表达了我的人生态度--愤怒,反抗,自由,做自己!
喂马,劈柴,做一个有态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