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小长假总会有一个关于「调休」的槽点
“为什么会有调休”
“调休请滚出中国!”
看到以上评论,我曾想过这个问题,调休只有是中国特色吗?
其他一些国家是什么样的放假形式呢?翻阅很多资料发现,的确调休制度的确是「中国特色」。
放眼国外,很少有国家像我们一样频繁使用调休手段。
别国ZF即使偶尔采用对放假调整也是做“加法”——比如,当公共假日和周末重合时,会顺延至下周一,以便大家连休。
而我们则形成鲜明对比,就是“做减法”,明显是侵占周末公休时间。
其实大家也都明白,五天小长假,其实就是周末公休2天+调休2天+(放假)1天,就是放1天假。
也就是这个小长假的代价是需要“毁掉”假期前后的两个周末(都是用自己的时间挤出来的),现在想想国庆假期后需要再连上7天的班,是不是整个人都麻了!
为什么大家都讨厌调休?
51长假调休带来的是连续五天的休息,总休息时间是不变的。
但为什么大家都讨厌调休?主要是一种时间损失感。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过一个心理学名词——规避损失,具体意思是失去的痛苦远大于得到的快乐!
比如文中举例:就像捡到了400元,但又不小心丢了,按说什么也没损失(其实是花了时间和精力),但大部分人会懊恼和不甘。
引用来源:公众号:认知破局60000人在线没能砍下拼多多一部手机 | 认知破局
同样的道理,尽管休息时间是不变的,但周末假日少休一天的损失感,也远大于工作日多休一天的获得感。
另外,我们都有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需要。
你想想,本来我们做五休二已经形成了自己休息的“生物钟”。
而调休也打乱了我们的生活休息节奏——原来打算周日好好休息,却不得不被迫早起打工,这种生活和休息的失控感是很多人讨厌的。
调休是怎么来的?
这要首先说我们国家工作休息的演变,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60年是周日单休,做六休一。
全国的公共假期只有4个
分别为元旦1天、春节3天、劳动节1天、国庆节2天。
第二阶段:1960年~1979年是全年无休。
这就是我们历史经济发展当中的“公社”和“大跃进”运动,为了发展生产农村基建化,国内老百姓近10年都没有享受过完整的假期,为此权威媒体《人民日报》还发布了一篇《为何农民过年不放假的文章》
第三阶段:1979年~1995年试行双休
这就是当下很少公司会实行的双休制度,当然还有单双休的模式作为过渡。
饮用来源:公众号:认知破局
再说说调休,调休的出现,主要的锅还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
为了让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小点,郭嘉决定拉动内需,“五一”、“十一”分别从1天和2天增加到了3天,跟着一起来的,就是让人爱恨交加的“调休”。
于是2007年,又贴心地调了一次,“五一”减少了两天,固定成了现如今的5天假期,同时增加清明、端午和中秋3个传统节日也成了法定节假日。
但其实从数据来看,调休对国民经济的的促进并不是很明显。
根据清华大学改革课题组的调研,显示根据“黄金周”制度自实行之日起,年旅游收入仅仅只是让人们在旅游消费的时间上更集中,对全年旅游收入的增加并无实质性的贡献。
这是因为,影响旅游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如果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变,无论是旅游性消费还是其他各类消费都会保持相对稳定。
当然,经济制度的问题,这里不做多讨论。
最后——
最近疫情严重,各地不容乐观,别说小长假,相信很多人都被封在家里过了n个小长假了,51小长假泡汤已成事实,在家安心读书不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