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建云一起看全国第三届篆书展。从单位到展厅,骑车也就七八分钟的时间。早该来看看的,却一直拖到昨天。
展览进入第六天,人已不是太多,可还是有当地、周边县市及山东、河北的书友在展厅里流连忘返。在全国篆书名家邀请展区,漯河书协副主席顾翔老师正在给来自山东的书友和他职院书法专业的学生做讲解。我和建云便上前聆听。
为此次国展倾尽心血的顾老师似乎对每幅作品都非常熟悉,对作品的内容、篆法的出处、书家的用笔及书法风格了如指掌。家学渊源、诸体兼擅,既有深厚的书法理论功底,又有扎实的书法创作本领,顾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不知不觉间,让观者听者更加亲近了篆书。偶遇我的师范好友,她说,她已是第四次来展厅了。她仔细给每幅作品拍照,用手机录下顾翔老师讲解的每个瞬间。
我看到顾老师的微信朋友圈自10月17日来至昨日,15天的时间发了14条和篆书展有关的消息,几乎每天一篇。从展览预告,到组织布展,到开幕后的多天内应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友现场讲解,亲历亲为,可谓呕心沥血。我看到他在展览开幕当天的凌晨1:13分发微信:三载今终成,带妆等君来,今日十点见!
哪一项成绩的取得不是殚精竭虑,焚膏继晷的辛劳换来的!
看看展厅里那些凝聚着作者心血的风格各异的作品吧!漯河此次四位作者入展,顾翔老师的篆书长联,陶秋阳老师的册页,正炜和张灿的作品无不是废纸三千,才铸就了一幅精品。从漯河市篆书展,河南省篆书展,到全国第三届篆书展,一路打磨。期间,召开几次看稿会已数不清了,参与的作者每每从大家对作品的问诊、中肯的改进建议中获益,即使有些作品在展览中落选了,但作者对篆书的理解,对展览作品的把握的能力是有提高的。凡是展览,入展或落选都有偶然和必然。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不以入展与否论成败,入展固可喜,落选亦不悲,经历了这个过程后,你对篆书不仅没有心灰意冷,反而愈加热爱,这是最大的成长,我以为。
我对篆书没有研究。但是很喜欢,偏爱大篆。昨天在一些篆书作品前,我是饱了眼福的。有的作品似乎用了宿墨,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有的长枪大戟,风格鲜明;有的温润娴雅,如静穆春风;有的墨色浅淡,满纸云烟。
篆书作品的边款多用章草或小楷。我是比较关注这些小楷落款的。精湛的落款为作品增色不少!有几幅作品,我以为落款的小楷的水平要高于正文的篆书的水平。我拍了部分作品的局部发在了朋友圈,爱人在河北美院看到了,他回:小楷展。我心会意,欣欣然。
只会写一种书体是走不远的。突出一种书体,辅以其他书体,你的作品的内涵会更丰富,不至于单薄。而且,各书体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有了篆书的底子,再写小楷,作品一定会有古意。临一段行书,再写小楷,作品会有几分灵动。再由此想开去,书画同源,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绘画难气韵生动。书法功底有多深,绘画的格调就有多高。这一点,我们从古往今来的书画大家作品中均可以看到。
术业有专攻,艺术集大成,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