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以前的学生给我打电话,说是期中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原因是自己粗心。
我的学生也刚刚考完期中,的确有这样的情况:考试结束后说每道题都会做,都是老师讲过的,可还是做错了,是因为粗心,不细致。
我认为不是的,其实这是一个能力的问题。考试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读题的能力,审题的能力,答题的能力,计算的能力,灵活处理的能力……
其实,大家所认为的粗心都是表面的,不小心,并不是一定会出现的。其实粗心也是必然的,只有客观的来分析,才能找到根源。
首先,粗心有可能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让中学生来做小学生的口算题,一定是很简单的,但做多个题并不一定会全对。但正在学习这一知识的小学生有可能全做对,因为他们正在学并且很大程度的在练习,每天都会做至少十题以上,熟练程度自然就高了。每一个数学题,至少反复接触五次以上才会熟悉,但这还不够,在反复接触的同时还要加以思考才能产生熟悉的记忆。只接触,不思考,没有效果。
其次,粗心也有可能因为学生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有一些题目,孩子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 1-2 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最近我的数学课堂上总是让孩子试着去讲解题目,孩子们很自信,很快乐。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再次,粗心还有可能因为孩子的习惯有问题。很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也都是习惯的问题。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这些情况在我的班级里很多,步入初中马上就把小学时的这些问题都暴露了,并且更有的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记得在期中考数学时,有两个孩子才开考半小时就举手说答题卡写错了问有没有多余的答题卡。在数学里,常常只要做错一步就是一大片需要更改,所以这并不奇怪。在第一次月考后我就教会我的学生,先用草稿计算一遍,再做在试卷上,最后才写在答题卡上。是啊,做数学题,可以在草稿纸上先画图,画图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另外,有的孩子享受一题多解的乐趣,这其实也可以帮助检查出一些错误。所以期中考试时,我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答题卡卷面非常整洁,很少污迹。
最后,粗心更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做题准确率不高。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当然我所说的做题量并不是提倡题海战术,而是每次做题都进行思考,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做题,建立错题本。在学校,我们老师都给孩子制定训练计划,每次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才能真正提高成绩。
粗心的危害不言而喻,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很多孩子痛心不已,分析试卷后得出结论:又是粗心惹的祸!而且粗心这个坏毛病“貌似”由来已久,总也改不掉。
粗心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一定能改掉!之前尝试过却没有成功的孩子,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