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台路上的第二天,也就是公历11月21日,在王家大院旁的窑洞宾馆睡了个自然醒,出到宾馆外面太阳还未升起,当天的天气不错,天很蓝,空气中透着清凉。
昨晚是天黑了才入住,早上起来看了地形才知道宾馆建在山坡上的,趁时间尚早,决定开个车往山上走。
山上的路并不好走,有路的地方就是这种黄泥路,没有车,也没见楼房什么的,更见不到人,山上种得有些果树,才使整片山坡不显得荒凉。
这里,就是黄土高坡吧,小学课文里曾经读到的,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感到特别亲切。
对这片土地莫名热爱至深,在山上停留了大半小时,下山前还要“咔嚓”留个影
太阳从绵山升起,闪亮耀眼,这是王家大院正门对起的方向。
在晨光的照耀下,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大片村落上一家家炊烟袅袅,轻烟若雾,随风飘拂。
今天的目的地是五台山,从王家大院到五台山不到360公里,但我的计划是先去大汖村古村落,这要稍微绕道,再从大汖村前往五台,距离剩下不到100公里了。
从王家大院出发,到大汖村古村落,约300公里路程,需5个小时行车时间。
一路上小车不多,多的是大型载重车,拉煤的车居多,前面路口我将转到旧街、盂县方向前往大汖村。
大汖古村落建在山上,在山下,进村大门是关闭的。费了一番周折,找到管理员后好说歹说交了30元/人门票,不劳烦他们开电瓶车,让我可以自驾上山。
远处山上的那条白线,就是盘山路,路是非常的窄,弯道多且急且陡,从山下到山上的距离有个10来公里远。
大汖村(“汖”字典读pìn去声,此处读chang3,当地人读ce3,传统盂县方言中ang发音全部e化,平卷舌都发平舌),位于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深山沟谷中。
这里就是村口了,我的车就停在这里,这里有棵老槐树,树枝的上面吊着一口大钟,已显破旧,我想,这口大钟和老槐树见证过当年这村里曾经的繁华。
大汖村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盂县现存最古老的村落。在我离开大汖村不到2个月的时间, 2019年1月,大汖村被认定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黄土坯和石头磊起的房子,沿山形宛如一层层堆码上去的,层层叠叠,并不十分规整,寂静,让整个村落显得非常荒凉、凋谢。
大汖村的房舍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房屋都用石头垒成,除了平房还建有二层和三层楼房,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
我在村里只见到二组外来旅行的人员,一组是二个情侣,早于我先到,另一组约5-6人的小团队,比我晚到1个多小时。
村子后山曾有座镇山大王庙,里面供奉着7尊石像。“镇山大王”石像背后记有“北魏永安二年”,与云冈石窟同年,距今1500多年历史。
关于大汖村的先人,有不同版本。某个朝代曾有人在大槐树附近挖掘出古墓。从遗物记载推断,历史上曾有马姓一族,南方人,一个朝廷大臣,为躲避灾难由他乡走进这座大山,修筑了自己的家园。此后不知什么原因若干年里村子成了空寂。到元末明初,有韩家三兄弟从洪洞来到盂县,定居沙湖滩村。现在的韩姓居民是从沙湖滩村搬过来的,至今传到了十三辈,三百余年。
马姓南方人该是大汖村的缔造者,而这个韩家老三,却成了大汖人的祖先,因为今天的村民都姓韩。
抗战时期,这里曾作为八路军的粮库和军火库,发生过激烈的保卫战。
上世纪50年代,大汖村还有住户80余家、360余人。那时的村子称得上是一个小社会,学校、供销社一应俱全。
在鼎盛时期,据说戏班都有两套,一套是老年人的北路梆子,一套是年轻人的中路梆子。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洪涝灾害影响,绝大多数村民都各寻出路,迁往别处。只有10来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还留在村里,年龄大的已有80多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
现今的村里没有商店,没有饭店、没有药店,只有破败的房屋和零星见到的老人。
原本村的周边山上能产1.5万公斤的核桃,如今只能产几百斤了。
如今非常现实的是,一天天老化的劳力无法承受大山里艰辛的劳动,野猪、狍子、獾子、黄鼠狼等趁机侵入残害农作物,病虫害随之而来,作物产量大减。
鼎盛时期村民养鸡、卖羊种核桃,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如今,随着年轻人的离去,只剩下养鸡这样较轻的农活了。
连接大汖村的大小道路全部用石板或石头铺成,村民就地取材铺设了道路,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
老人们说,村子里的路和台阶,是先人们在岩石上一阶一阶的锉出来的。当人们行走在大汖村的山道小巷,你会感觉它的干净无尘,感觉到别有一番情趣。
从风水学的角度看,大汖村是先人们根据中国传统环境的风水理论选吉地建造的,整个村庄群山环绕,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松柏罩头,清泉绕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村间小路依山势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体上凿出来石阶,连接各家各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自从列入传统古村落后,如今村里逐渐热闹起来,开始售卖山货及商品,还开得有简易的农家乐。
这是大汖村的全貌了,从村里一户农家保存的前几年照片对比发现,部分古屋在照片中已不存在,古屋数量在不断减少。
如今尚存的古屋大部分破败不堪,或墙体倒塌,或窗棂破烂,或屋顶倾斜,杂草丛生,大汖村的保护已是迫在眉睫。
这是我在村里唯一近距离接触的一位老人,接近80岁高龄。冬天快到了,老人背煤回家储备过冬用,这一筐煤装满有五十斤重。
据老人介绍,因为艰苦,年轻人都到城里去了,村里常住村民剩下的不到10人。
这是老人家的小四合院,对比山上的石屋,感到生气盎然。
主屋的门框上贴着一副对联,门口立得有一土灶,烧柴火用。灶上放着三层蒸锅,我揣摩着老人家平时的主食主要就是馒头类面食为主。
这是小院里的杂货铺,山货主要是核桃和小米,小米10元/斤,我买了五斤。这里的小米俗称“羊屎小米”,用羊屎种的,品质当然比一般小米要好,价钱贵上一倍左右。
杂货铺的对面墙上,挂着几张已褪色的照片,记录着大汖村多年前的面貌。
太阳落山,天空将黑,我才离开了大汖村,沿天黎-沧榆高速前往五台。这是下了高速没多久距五台有30公里左右的半道上停车吃饭。
这是五台台怀镇悦龙山庄,停车场很大,步行出门去殊像寺、五爷庙、菩萨顶等都很方便。
THE END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