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在人生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由于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差异,在有的人看来,是机遇,而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它只是一阵风,等他悔之晚矣的时候,悔之晚矣已经毫无意义。
1977年五一劳动节以后,我抓住了一个机遇,从一个工勤人员变成了一个打字员。尽管这个变化不是很大,但对我后来的命运转折,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替我当工勤人员的,从我的变化中汲取了灵感来源,在机遇降临时,毫不犹豫,抓住了它,从而改变了职业生涯走向。这里,姑且称之为王先生。
王先生也是退伍兵,和我同年参军,不在一个部队。因农业户口所限,没被安置工作,就在家乡某公社机关当通讯员,俗话说就是跑腿的。县委书记去检查工作,看中了他。所以,当我由工勤人员转为打字员,另找工勤人员时,县委书记对县委办公室主任说,你们可以去某公社看看,那里有个小王,我看不错。一行人考察回来后,对他赞不绝口。第二天就通知他来报到,上班后才把他转为非农业户口,继而办理了招工手续。
王先生虽然年龄跟我差不多,但实际文化水平比我高一些,可能因为他智商比我高,也可能因为他哥哥是教师吧。其人,精明写在脸上,务实体现在行动上。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恰到好处,人见人夸,人见人爱。
王先生1977年5月份来县委上班后,在极短时间内,收获了城镇户口、正式工作和普遍赞誉,可谓春风得意。
几个月之后,全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废除了推荐上大学制度。泛滥十年的免试入学、凭家庭出身上学、凭家庭成份上学、凭关系上学、凭权力上学、凭公章上学,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我和王先生,都参加了高考,都没有被录取。
我放弃了,但王先生却坚持下来,工作之余,一点也没放松学习,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经过一年苦战,拿到了省城某重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录取通知书!
县委办公室又一次沸腾!为王先生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四年后,王先生本科毕业,本来是留校的,却因恋爱对象原因,被分配到县水利局当技术员,数年后,升任县建设局副局长,后又升任县建设局总工程师,满60岁退休,自主创业,继续圆他自己的梦。
王先生上大学后,黄先生接替他,来当工勤人员。黄先生性格内向,少言寡语,除了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以外,再不考虑其它事情,显得沉稳有余,灵活不够。大家始料不及的是,他也是一个善于把握机遇的人。一年后的某天,他听说县人事局正在选拔计划生育专干,配送到乡镇工作,没有半点迟疑就报了名。单位知道后,一边表示全力支持,一边温馨提示,这可是事业干部性质岗位哦,需要一辈子都在乡镇工作的,还是慎重考虑周全再作决定为好。黄先生仍没犹豫,回应道,先去再说吧。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五年以后,县检察院扩编,面向全县调人,在区以下乡镇机关工作的事业干部身份的人,优先考虑。这个政策简直就是为黄先生量身定做的。于是,黄先生从偏远区的小乡政府计生办,走进了县检察院办公楼,数年后,成为某科科长,直到退休。
黄先生走后,县委办公室先后选调了两名退伍军人来当工勤人员。这两个人,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虽然都是高中毕业生,虽然都是退伍军人,但实际文化水平却没有那么高,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也一般化,共同特点就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太多太多的机遇,在他们看来,都与己无关。这两个人,在工勤人员岗位上,都一直干到退休。其实,早在他们退休前几年,机关后勤服务工作就进入了社会化运作,延续60多年的工勤人员编制也同时取消。
写到这里,估计看官的感受也和我一样:机遇面前,人人平等。抓住了,没抓住,都将对职业生涯走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愿如今仍在职场里熬煎的年轻人,能从这些工勤人员职场角色的转变中,举一反三,受到启发,收获一二三成果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