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那抹淡淡的微笑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一字经典主题写作第6期“柔”。

426实验室里,摇床在一旁卖力地工作着,发出“哼哧哼哧”的喘息声显示着自己的不易。制冰机也在不停地嗡嗡作响,彰显着自己的存在。-80℃、-20℃冰箱还有4℃展示柜都在一个电路上,压缩机也在不停地努力维持着温度。不同的大功率电器争相努力,期待可以为实验室出成果做出贡献。

而人们来往匆匆,忙着开合冰箱寻找自己需要的药品或者翻箱倒柜地寻找自己的材料。有人在自己的试验台前忙忙碌碌,拿着移液枪在不同的液体间穿梭,黄、蓝、白枪头交错变换着,显示出不同的取用量程。或是严谨的记录,或是精准的操作。团队成员们一袭白大褂,表情严肃地各自忙碌也形成独特的风景。

只除了莒南。

她坐在实验台前,双手抵着脑袋,好似神游天际。只是桌面上摊放着的实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着各种数据,但却被用红笔打了大大的叉。仔细看来,就是数据并不匹配,相互矛盾的几组数据宣告莒南这两个月的工作白费,还需要重新再来。

如果两个月的时间以及所付出的那么多的努力全被浪费还不算什么的话,不知道实验失败的原因更为可怕。

“为什么呢,是怎么可以做到如此完美的相反呢?实验步骤没有问题啊,明明没有问题的啊!为什么和预期截然相反呢?论文方法不对吗?”

“重新查文献,看看怎么样,找找到底是什么原因。”

说干就干,完成自我和解的莒南收拾好试验台就回到自习室打开电脑开始重新查阅这个实验的相关资料。

先是最为权威的SCI顶刊,看看有没有相关的实验。好似这个实验有点简单,没有大佬做。看看一区文章呢,似乎也都是寥寥几笔。算了,那找找硕博论文吧,他们应该写的细。

“哇,太棒了,找到了。”莒南兴奋不已,把新找到的文献和之前的那些汇总到一起逐一比对,希望能够发现具体的问题所在,但是她失败了。因为新找到的文献和自己之前查到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自己的这个体系和方法已经被验证是正确的,而且是从多角度验证是正确的了。

“那,问题会出现在哪呢?”莒南开始倒带,回忆自己实验的每一个步骤。

从种子选择到催芽育苗,再到接菌鉴定、而后是取样提DNA、RNA,完成反转得cDNA。这些基础步骤不能出现问题,要不然实验肯定是没结果的。

而后是设计引物,构载体。这个也没问题,要不然测序结果也不能正确,甚至都扩不出来序列。

那侵染和遗传转化呢,愈伤组织长得都很好啊,也不能留错部分。

之后的继代肯定也没有问题,就是不停地倒瓶而已。

这个流程一直没有问题,那为什么收上来的种子鉴定差异如此大啊。

“啊,不行了,找不到原因。”莒南有点崩溃,他将实验记录本扔到电脑上,自己也从端正的坐姿变成仰靠状态,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恰在此时,一抹纤细的身影从自习室外经过,透过大敞着的门看到了莒南如此暴躁的一幕。于是将手中的教案交给一旁的助教老师,就走进了自习室。

“莒南,怎么了,看你的状态太不对了。”

“老师,我的那个T0,做功能验证发现和预期完全相反,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刚复盘了一遍感觉没有问题。我还核对了试验方法,但是也都没有问题。做这个遗传转化的太少了,参考文献也不多。”

“没事,你别急,我和你一起看看。你把你的方法和过程都给我讲一遍。”

“好的老师。”

于是,莒南就把自己这几个月做的实验从方案设计到具体操作都和老师说了一遍。而在这个倾诉的过程中,也慢慢地从急躁不安变得平和,暴躁的情绪逐渐缓和,可以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

而那个身形纤细的女人就在一旁安静地听着,面上始终带着淡淡的微笑,时不时地点头以示自己在听。在这种鼓舞下,莒南的陈述愈发流畅,似乎找到靠山的小孩,可以肆意倾诉。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门外的助教几次探头探脑想要说什么,但是都被温老师用眼神制止,安静地听着学生的陈述。终于,平静的声音停止,只留下:“老师,您看这么做有问题吗?”

“我觉得你做的没有问题。在操作没有问题,流程体系也没有问题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你的结果虽然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但是并不能代表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方向研究的人很少,我们知道的也都是冰山一角甚至更少。所以很多都是我们认知之外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能保证在这个有限的知识体系下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呢?所以,我觉得你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这个结果做下去,抛弃之前的固有观点,就以实际情况论英雄,看看这个截然相反的东西做下去会是怎样的结果。我觉得没准会是一个不错的答案。另一方面,你可以重新开始,再把这个实验做一遍,同时可以做一些对照实验,把一些体系进行调整。毕竟不同的物种,用同一个体系也是会存在偏差。你可以多看看不同的物种的遗传转化体系,看看这个体系是怎么做出来的,然后我们再讨论怎么设计一个更为合适的系统。这样就可以相互印证,看看有没有问题。”

“嗯嗯,老师,我明白了。虽然觉得离谱,但是我冥冥之中好像有种感觉,我的这个结果是对的。可能是一些我们未曾发现的新的东西影响了实验,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对,你要自信,只要自己操作没有问题,那么结果就是合理的,只不过我们更要分析实验设计的基础合不合理,是什么因素带来了这个结果。听你讲完,我觉得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下去,一定会有意外收获,而且可能会是颠覆当下生物学认知的收获。”

“哈哈,老师,您太会安慰人了,我哪有那么厉害。”

“你真的很棒,实验失败不自怨自艾,能够冷静分析,寻找解决方案就很棒!”

“嗯嗯,我会继续努力的。”

“好,那你整理一下数据就放假回去休息,好好放松一下,然后明天再回来好好开始,别绷得太紧也不能很好的出结果。”

“好的老师,我等会整理完就回去休息。”

“嗯嗯,那我先去忙。”

“老师再见。”

“再见。”

看着那抹纤细的背影离去,莒南好似放下了心中的巨石,轻松了许多。温老师是刚刚回国不久的海龟,在国外已经做出了许多重大成果,《science》《nature》上发表了多篇一作,是名副其实的大佬,有了大佬的肯定,一定可以的。

完成心理建设,就赶忙把数据整理好保存。然后就将电脑关机。收拾好桌面,看看时间:15:36。好早,自从读博以来基本都是早七晚十一,还没有这么早下过班呢。今天没事,当放假了。

莒南拿上背包就走出自习室,路上遇到行色匆匆的同门都笑着打招呼,调侃自己实验失败以至于获得了半天的假期。由此也收获了一大波的羡慕嫉妒的眼神。

出了实验大楼就直奔大门而去,随便拦下出租车就往商圈去。待车子平稳前行,才拿出手机摇人,之前太忙拒绝了太多邀约,就看看今天谁能有时间一起吃饭逛街了。

在收到一大堆不可思议和惋惜的信息后终于配对成功。之后的小半天里,姐妹俩逛吃逛吃还看了催泪的电影。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寝室,将躯体扔到床上就立马睡着。负面情绪满满的一天在开心中结束。

第二天,在生物钟的提示下悠悠转醒,半天的放松和极佳的睡眠使得今天的莒南活力满满。洗漱早餐之后,就来到实验室,先选种子,催芽,然后就回到自习室查阅文献。看看导致这个结果的代谢途径都有什么。这个就需要结合NCBI的开源数据库分析大量的数据得到不同的基因家族然后再分析转录组数据,之后再到代谢组。从大量的生物信息中探寻与之相关的基因。

虽然工作量很庞大,但是莒南却干劲满满,一头扎在枯燥的数据中用不同的软件比对切换着。

半个月过去了,小苗下地,基因组数据也分析完成;两个月过去了,表型数据拿到,转录组数据也分析完成。然后就开始结合文献验证那些好似相关的代谢途径。验证一个,错了。没关系,再找。直到完成第五个代谢途径,才终于匹配,这个时候已经过去了半年。压力重重、工作量繁重,好多次都要坚持不下去,但是每每遇到温老师,看到她那抹淡淡的微笑就觉得获得了无穷的力量。

新的一轮实验也已经完成,结果依然匹配,不同体系下的结果对成活率有影响但并不改变功能。

所以,的确是预测出了问题而不是实验结果。

但是这个代谢途径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啊。苦思冥想间,那抹熟悉的身影又来到了自己的身边。

“怎么样,你的结果是不是对的?”

“嗯嗯,老师,我的结果没有问题,也找到了代谢途径,但是,中间少了一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上一次我们聊,就提到可能有我们未曾发现的新的东西对结果产生了干扰,有没有兴趣找一找这个和我们躲猫猫的家伙?”

“当然有,但是怎么找啊。”

“那就先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它会出现,然后分析每次它出现都会带来什么影响。然后我们再想办法抹去它看看影响还存不存在。其实和你做的转基因功能验证是一个体系,但是不同的是,你的转基因是已知基因,这个需要你先发现它的位置。”

“懂了老师,我研究研究这个怎么做。”

发现新东西、验证他的功能并取得足够的证据是困难的,但莒南坚持下来了。又一次历经四季,莒南终于找到了这个令她无数次崩溃又无数次重振旗鼓沉心研究的小东西——沉默子。

特定情况下的它会导致基因表达完全沉默,也就不能完成应有的功能。如此这般,就带来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三年时光匆匆而逝,但是却得到了极为重大的成果。在论文发表的那一天,莒南一脸兴奋地敲响温老师的办公室的房门,进去之后,看到那抹熟悉的淡淡的微笑,她喜极而泣。

终于,她做到了,29岁,《nature》封面一作,她在老师的鼓励下,一次次地挑战自己,攀登上一座座学术高峰!

那抹淡淡的微笑是温柔的,但是却极富力量,如那纤细的身影也总能创造出不一样的奇迹——43岁的中科院院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