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为什么机会总抓不住?”,大概内容是:
1. 有一次我问李笑来:一个传统行业,怎么才能抓住区块链技术的机会呢?李笑来说,这个问题问得就有问题。
2. 面对一种新技术,只要你站在原来的行当里问,我怎么抓住这个新机会呢?最后的结果基本都是抓不住。你得换个思路想,这个技术会成就什么东西?那我就去干那个东西。
3. 举个例子:倒转几年,微信刚刚崛起的时候,如果一个企业的公关人员想,微信公众号这个东西不错,我怎么能利用好它做我们公司的公关宣传呢?不管你多勤奋,这条路基本是不通的。
你得反过来想,微信公众号崛起,会成就什么行当?会成就自媒体?那好,我就辞职了,去干自媒体了。这才叫抓住新机会。
4. 李笑来这个说法对我特别有启发。“抓住机会”这个词看来本身就错了。机会不是用来抓的,而是用来让自己全身心地站到其中去的。
看到笑来老师的回答,我的心里不由的咯噔了下,对于机会我总是有点后知后觉或者明明知道是机会,却没能看清其本质,就好像前几年的公众号,虽然用了但只知道借它做企业宣传,不知道屏幕前面的你有没有同样的感受。
机会只留给那些全身心投入的人,有些人运气好,误打误撞抓住了它;但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的,很多人基本是成功的绕开所有正确的道路;在这里我自我反省下,找一些能落地的灵感:
1. 我07年上的大学,专业是Java编程,当时电商在国内刚刚兴起,班上只有一两个同学接触网购,当时我对这个新东西的感觉是这样的:
a: 新鲜,居然还可以在网上买衣服,从一个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那里下单,然后从遥远的城市邮寄过来。
b. 不安全,从不认识的人那里买东西,感觉有点不靠谱,万一是骗子肿么办?网上也有很多类似的报道。
c. 复杂,我当时了解了下购物的流程,要注册淘宝账号,还得去银行开一个网银,付款比较麻烦,而且当时物流没有现在方便,收到货的时间要比现在多上一倍,以上所有的这些因素都让我不想去尝试。
d. 我记得我第一次网购还是09年冬天在北京,那时候刚刚出来找工作,北方的冬天风大,托同学代购了一个帽子;更加有意思的一个事情是,有一个面试电话居然问我认不认识马云,当时马云确实没有现在有名气,我那时候真的对他不了解。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想对自己说,这个世界一直在不断变化,一般每10年会有新的时代产物出现;我2010年就接触到了电商,其实是非常早的,算得上是在其风口上,可基本没能很好抓住的;以后面对新事物,首先我要保持好奇心,其次我要花时间去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它,最后应该适时的投入进去。
2. 10年-12年是淘宝的发展期,我当时在做外贸电商;那时候我其实是看不上淘宝这种平台的,觉得太简单和低端了,远没有外贸独立站有技术含量,所以一直没有主动接触过。
现在我还经常和几个老友聊起,如果当时我们几个在广州的朋友,一起开个淘宝店,去广州服装市场拿货,没准也发了;当时广州市区房价才一万多,再凑点钱交个首付,日子肯定很滋润。
可当时刚刚毕业哪知道想这么多,相信很多朋友都和我们当时一样,完全迷失在这花花世界的滚滚红尘中,大家一起吃喝玩乐吹牛逼,没有太多想法,对房和车都不敢想,不禁感叹对于普通人来说环境和伯乐是多么的重要。
面对一个机会,优秀一点的人都会像上面一样去抓住,那么更优秀一点的人会是怎样了?
马云,1999年9月,35岁的马云携手十八罗汉创办了阿里巴巴,2003年5月创办了淘宝网,2010年开始淘宝才进入疯狂的上升期,2014年阿里巴巴美国上市。
刘强东,1998年在中关村卖电脑,2004年30岁的刘强东创办京东,2014年京东在美国上市。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想对自己说,对面同一个风口,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大家说采取的策略千差万别,有点看重眼前,而有的会看重未来;特别是我们这些不到30岁的普通人,基本都是看眼前,不过也不需气馁,时间会让我们成长,少年得志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很多人来说30岁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
梦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太多的人痴迷于挣快钱、太多的人早早的被房子、车子、孩子给压的喘不过气、太多的人已经安于现状失去斗志、太多的人迫于生计、长辈的压力以及自我怀疑坚持不下去,最终走下来的都是万分之一的人。
这不是毒鸡汤,我今年29岁,13年开始创业,都是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悟,试过挣快钱、也自我怀疑过、深知道现在很多光鲜背后有多少泡沫;我们会觉得5年时间很长、但更会觉得5年过去了,收获似乎很多,但拿得出手的却没有几样,比起恐慌没钱,我更恐慌没有拿的出手的积累。
我很羡慕那些高认知水平的人,也很羡慕那些能找到一件对的事情干上几十年的人,我相信自己并不孤独;不要太急、多输出、踏踏实实的做、建立自己知识体系、提升自己认知、多写写文章鼓励自己;我坚信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出路,挣钱可以是顺便的事情,对于真正的高手什么都可以是他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