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先做个自我介绍。某高校苦逼科研狗兼导师一枚,平常主要工作就是代课和科研。闲暇时喜欢读读书,口味比较杂,偏爱文史类。写荐书其实是源自于某次和组里研究生聊天,发现大家平时都不怎么读书。我觉着不好。所以就动笔写点东西,推荐几本个人觉着不错的书给同学们,希望能从抖音里抢一些时间出来。
开始的时候写完就发群里了,后来转到了朋友圈,显摆下。没想到朋友们还挺捧场,看着大家点赞,我也挺乐呵,满足感爆棚。再后来,某个朋友聊天时谈起来公众号,心动了。于是开了公众号,亲戚朋友拉了一堆,每天没事就刷粉丝量,看见有个蓝色加号就兴奋。再后来,新鲜感过了后,就感觉到公众号的弊端,封闭,熟人多。粉丝量的事我已经佛系了,我更想看下自己的文字是不是具有吸引力。公众号一来封闭,二来没有交流。所以想换一个更为公开的平台。引流其次,还是想考验考验自己的文字。毕竟理工直男癌一枚,常年以写科技论文为生,随笔类的文章平常不怎么写,没什么自信。如果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
类别:提升
书名:计算机:一部历史
作者:彼得·本特利
内容简介
《计算机:一部历史》,给大众读者写的计算机科普读物,零门槛入门计算机科学。讲述计算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普及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你不得不了解的知识。无论你是否具备计算机专业背景,只要你使用计算机,这本书就是你的案头必备。(摘自微信读书)
作者简介
彼得·本特利(Peter J.Bentley),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数字生物实验室负责人。于1993年获得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设计应用进化计算博士学位。目前已发表250多篇科学论文。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建模和生物启发式计算、代理建模、进化算法和其他复杂系统及相关应用。(摘自ieee.org)
优秀的科普读物
我每年代的课是计算机导论,是一年级新生的通识课。这门课不好代。原因在于课程内容杂,覆盖面广,基本上一章就是一个独立的计算机领域,但是课时却是一减再减,从64减到32。去年开始,软件学院又减到了16学时。本来这门课就不能讲太多理论知识,是以激发兴趣为主,多讲故事,留下扣子,为的是同学们将来上后续专业课时保持一点求知欲。但是课时的限制导致我上课时,只能砍掉很多有趣的故事。所以我一直在找一本适合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同学,能够读懂,读明白而又乐意读下去的课外科普读物。这本书就是我要找的。
这是一部不错的讲述计算机科学史的科普读物。我把这本书类别定义为了提升,不是专业,原因在于这本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而言,阅读也不吃力。可能没有专业的知识沉淀,对于书中的某些概念不好理解,但是这并不妨碍同学们对计算机历史发展的了解。
这本书比之前推荐过的《艾伦·图灵传》要好读很多。图灵传里有很多数学理论的内容,我读着非常吃力。开始还试着理解它们,但是以我的数学基础,完全看不懂。所以,在读图灵传的时候,这些内容我基本是跳过的。原因是因为图灵传的作者是图灵在剑桥的同事,也是研究数学的。所以在著书时可能习惯性会着笔于一些理论内容的探讨。这对于有相关知识沉淀的读者,可能会更好的理解图灵的思想,但是对于大多数向我这样的门外汉,读着就异常吃力了。
传记风格的科普读物
这本书就好很多。本书的作者是彼得·本特利(Peter J. Bentley),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系教授。网上随便搜搜,就能发现他的很多专著(Researchgate,IEEE,Zlibrary上都能找到)。这本书英文版在2012年出版,中文版2015年出版(抱歉文中我贴的是英文版的封面,因为中文版封面的分辨率太低了)。不算特别新,但是对于科学史的科普读物,也足够了。英文原名叫《Digitized:The Science of Computer and How It shapes Our World》。又一本被译名耽误的好书,之前推荐的百年都铎王朝也算一本。原文里的Digitized(数字化)一词,真的太重要了。现在的译名,就少了那个味道。
这本书有几个优点。一是表述不晦涩。作者的文风看不出有太多惯用的科技文献写作手法的痕迹,而更有历史传记作家的感觉。读起来很顺畅,一个个历史人物依次登场,从图灵、香农、冯·诺依曼,到恩格尔巴特、文特·瑟夫、伯纳斯·李,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跃入纸上,跟着作者的文字去再现当年的历史故事,实在有趣。此外,作者对大佬级的人物,都做了背景描述。让同学们能对人物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很合我的口味,我很受用。上面这些名字,计算机和信息专业的同学,估计没有不认识的。
这个地方特别提一下文特·瑟夫(Vint Cerf),原因是我曾有幸听过一次老爷子的现场报告,并且还合过影,因为是老爷子给我颁的奖。如果有认识我的同学,百度上还能搜得到新闻,应该是我不多的高光时刻了。当然,奖也不是啥重要的奖,就是蹭了个奖台。没听说过这个人?这老爷子有个头衔,互联网之父。原因是他和另外一个人提出了TCP/IP。另一个人是戈登·摩尔,就是提出摩尔定律的那个摩尔。
技术和标准的国家属性
上次说到互联网之父,文特·瑟夫(Vint Cerf)。当年的文特很理想,他认为全世界都应该使用同样的通讯协议,这就构成了建立跨越国家和地区的全世界连接的网络的前提。但是他的老师彼得·柯斯坦却很现实,“文特的想法在美国可以实现,但在英国不行,英国总有人开发不同的网络协议。因此必须有人发挥桥梁的作用,使各种类型的网络兼容并包。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步伐,这不仅仅表现在技术上,也表现在政治上。要想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不仅科学有国家属性,技术和标准的国家属性更明显。同学们联系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想想看。复制之前的那句话,无论什么时候,身在哪里,永远记住你证件上的国徽。对了,彼得·柯斯坦被称为欧洲互联网之父,授过大英帝国勋章。供职于伦敦大学学院,和本书作者一个地方。
宽泛的内容
这本书的第二个优点,内容比较宽泛,涉及到了计算机科学几个重要领域,基本每一章是一个独立领域。而且相互的联系不大,同学们可以各取所需。以硬件为例,在书里同学们可以了解计算机从无到有的过程,从图灵的理论模型到香农的逻辑电路到约翰·埃克特的ENIAC到冯·诺依曼的EDVAC,元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罗伯特·诺伊斯(英特尔的创始人)的集成电路,包括到现在研究者们正在努力突破冯·诺依曼体系,尝试各种包括仿生、量子等未来计算芯片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软件,书里从二进制谈到了存储程序到微指令到软件开发到软件测试和评估。网络,从APRNET谈到了TCP/IP到万维网到超文本标记语言到网络安全。人机交互,从图形用户界面(GUI)谈到了多媒体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人工智能,谈到了图灵最初的自动下棋的想法到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定理到人工智能的三大流派到人工智能的几次低谷(那个时候研究者都羞于提自己是研究人工智能,都换其他词了)。
新的进展
受限于本书的成书时间在八年前,所以对于目前的一些最新的进展,书中并没有表述出来。比如AR/VR而言,现在我们已经提出了混合现实(MR)的概念,微软已经推出了HoloLens的二代产品,融合了手势交互。价格不便宜,感兴趣同学可以自行百度下。我一朋友的公司买了一部做开发,有本校同学感兴趣的话可以私信我,我回头带你去体验下。
我想一定会有同学提人工智能。最近太火了,扑面而来,躲之不及。但是,组里同学一定都知道我的个人观点。上个月也写过一篇短文,回头整理整理发公众号上。这里我只想引用两个人的话,来作为此篇荐书的收尾。
1965年,希尔伯特·西蒙(有九个博士学位的把妹高手)宣称:“不到二十年,机器就能够做到人可以做的任何事情。”1970年,马文·明斯基(人工智能之父,有这个头衔的人有点多,回头给大家说说)说“不出一代人的时间...创造人工智能的问题就会基本得到解决。”事实证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总是过于乐观。说起流派,我觉着原来的三大流派已经过时了。现在应该是四大流派,疯狂鼓吹媒体派,风口圈钱资本派,谨小慎微学者派,无辜吃瓜群众派。
作者:郭老师
一家之言,难免偏颇。
有贻笑大方处,欢迎留言指出。
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