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自己是不会去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则贫和贱是永远也不能脱离掉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人生正途,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做君子的就是在吃一餐饭的时间内都不会违背仁道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坚持仁德,任何失败都要靠仁道才能走出颠沛的困境。”
【感悟】
钱穆《论语新解》:“《论语》最重言仁。然仁者人心,得自天赋,自然有之。故人非求仁之难,择仁安仁而不去之为难。慕富贵,厌贫贱。处常境而疏忽,遭变故而摇移。人之不仁,非由于难得之,乃由于轻去之。惟君子能处一切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时而无不安于仁,故谓之君子。”
李泽厚《论语今读》:“仁”之所以能贯串一切行为、活动、态度、人生,并不是因为它是道德律令、“天理”、“性体”,而是一种经由自觉塑建的心理素质即情理结构的原故。
一、孔子的“义利”观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义利”观。不要误以为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就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只有仁道才能引领你走出精神颠沛的困境。
何晏:“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而去之”。 君子行道是以得富贵,善有善报,如果反得了贫贱,是因为不以其道得之。
所以君子在好运的时候也不会骄慢,在运气不好的时候也不会颓丧,他会依然坚守正道,不会为了去掉贫贱而做出违反道义的事情。因为他知道,如果身处贫贱的时候,想方设法用一些非法的手段去掉贫贱,那也就把自己所行的道去掉了。
二、修天爵则人爵至
程子曰:“修天爵则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谨,得禄之道也。”这个天爵跟人爵是出自于《孟子·告子上》篇。孟子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这个话讲得太深刻了 。所以古人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求福避祸的道理,要知道唯有断恶修善。
人,正如偌大的星空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一样,社会中的每个人无论高低贵贱、大小强弱也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世界是拥挤的,但如果我们懂得尊重他人,心理空间就会变大。
很多人总是抱着一种怕吃亏的思想,所以,就不可能得到那一份安宁。很多贪官污吏,最初也是很清廉的,一心为百姓谋福利,但渐渐沾染上“怕吃亏”的心理,最终被糖衣炮弹击中。
富贵也好,贫贱也罢,时时有仁,自得安宁。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学习《论语》,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大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