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3 周三
*我招呼着孩子过来吃石榴,献宝似的端着一碗剥好的石榴籽,举到孩子眼前,“你看老妈特意给你剥好了。”
孩子表现的没有那么惊喜,反倒是嘟囔了一句,“老妈,你不用讨好我。”
“讨好?”我刚才一脸有点夸张的表情,顿时垮了下来,有些尴尬,也有些悻悻然。“我干嘛要讨好你?我对你好就是讨好?拉到吧,我自己吃。”
我收回了递过去的碗。
孩子看我甩了脸,作势去抢,“我吃我吃,多谢老妈给我剥石榴。”说完,故意拿勺子吃了一大口。
孩子边吃边说,“讨好又不是不好,我有时候也会故意讨好你,哄你高兴啊。你看你刚吵完我,又给我剥石榴,不就是不想让我难受,让我知道你还是在意还是我对我好的,不就是有讨好我的意思么。”
孩子停了停又说,“我有时候不想让你生气,想去哄哄你,我就委屈自己一下,听你的或是按你说的去做,讨好一下你。有时候,我也不想委屈自己,我就不去哄你,给你顶几句嘴。我知道你就是生气,也气不了多长时间。要不要讨好你,我说了算。”
*”要不要讨好你,我说了算。”孩子的这句话,突然让我很有感触。
在孩子的认为里,“讨好”,并不是一个不好的词或行为方式。而且,他觉得,“要不要讨好妈妈,要不要为了让妈妈高兴而顺着她,哄哄她”,他是有自己的想法,可以选择的。
*在我的认为里,“讨好”是个不好的词,有委屈自己压低自己,无奈被迫的滋味。
而且,有时候,当自己怕别人不高兴而做出讨好姿态的时候,很可能是自己不自知,下意识的行为,没有感觉到自己对此是有选择权的。当意识到自己是在讨好时,心里会有委屈,愤怒,不甘的情绪。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孩子天生都有想让父母高兴满意的心。于是,很强势爱控制的父母,容易养出“讨好”性格的孩子,这些孩子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容易压抑自己,迎合他人。
有段时间,我很担心,我在家这么爱发脾气唠叨甩脸子,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孩子会不会对别人总是有意无意的“讨好”?
*今天,我突然意识到,“讨好”,只是一种方式,一种选择而已。我们可以根据情境的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当我们真的意识到自己在选择时,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委屈,压抑,愤怒,不甘…”等负面情绪了,
*当然,有意识的选择“我是否要讨好你”,这是个理想态。
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是在讨好,能承担自己的委屈等情绪;可能有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而是被情绪裹挟。
不过,至少我们知道,“讨好”并不是不好的,“讨好”是我们可以根据情境根据需要选择的一种方式而已,我们就有可能,少受点因此产生的情绪的纠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