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一个理想青年的奋斗-孔丘说明书》之后,深深的被作者雾满拦江的幽默风趣的风格吸引。从而更深层次的激发了想要了解更多的伟人,尤其是相隔遥远的古人。而王阳明符合所有的条件,因为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之一;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俩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之一;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等等。
名垂青史的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我们会员都听说过“致良知”、“知行合一”,但这些概念究竟讲得是什么,他本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经历,于是想借这个机会去详细了解这个历史。
可能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吧。此书类型的幽默搞怪的风格却是出乎我的意料,文中大胆的打诨斜科,天马行空的手法使得这本书看上去更像是故事会的猎奇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是在街头巷尾讨论的奇闻轶事;港产超级无厘头的搞笑电影。
本书从王阳明的家世开始,到科举仕途,到龙场悟道,功成名就。事无巨细的一一展现,也正因为如此众多详细的解读也牵扯出来过多的非主角的旁人故事占据了过多笔墨,主角的光环反而不够突出。线索太多太杂,题材过于广泛,反而容易让人看到中间走神了,完全将主角的如何不朽如何传奇朦胧不见。
也未曾领会作者序言所说的“我们关注王阳明先生,潜心寻求他掌握智慧与思想的法门。以此作为我们的起点,可以让我们步入那神圣的思想与智慧殿堂”。
不过作者将王阳明的生平事迹配合明朝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解读,得以凸显那个时代的王阳明思想过程的艰辛,得道心学但世事不易。
关于王阳明最闻名的龙场悟道,“致良知”“知行合一”作者倒也花了篇幅去解释,还插入苏格拉苏,柏拉图式的哲学理念去辅佐。
“陆九渊这样为我们解惑:宇宙就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王阳明则这样告诉我们;你性自足啊。
但真正解释清楚的,却是柏拉图。他说终极的智慧世界并不在外部世界,不是能够让人告诉你的,这东西本就在你的脑子里却处于休眠状态之中。只有善良的品性才是照亮你沉睡智慧的一线烛火。
天,原来是这样!
原来那所谓的道,并不在深山大泽,不在书本里,而是早已存在于我们的脑子里。自打我们生下来,这个莫名其妙的道就已经构成了我们大脑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我们的大脑犹如一片浩瀚的原始森林,道的壮丽宫殿隐匿于森林深处,和我们只在思维森林的边缘徘徊,所能够看到的只有美丽的异性,精美的食物再加上形形色色的炫耀欲望。
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思考,所以也就不会有人进入我们的脑海思维,引领我们步入黑暗的蛮荒地带。只有我们自己的愿望和决心,才能够让我们踏入这片神秘的世界。经历不过不计其数的迷失,遭遇到重重叠叠的艰难险阻,所有人终将在自己的思维森林中迷失,而王守仁,他是在长达20年的迷路之中,突然发现了被重重绿荫遮掩的,那道至圣宫所在。
终极的智慧不在远处,就在我们的脑际,就在我们思维的最深处。但如果你为物欲所迷,终其一生在自己的思想边缘打转,这就等于放弃了对自己思维的探究,也就无法抵达智慧的驻地。”
……只是针对某人这种小白,理解起来着实有些费解,明了一些又模糊了一些。
不过其中段落有些暗喻确是很有趣,值得人深思的
“人与老虎之间能够达成如此默契的合作,这表明了老虎是有人性的,同时也表明了人是有兽性的。
而王守仁,他显然是知道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因为兽性未脱。
正因为人性的黑恶一面,比之于兽性更不堪,所以人类社会才有着如此之多的苦难,同样的,正因为人性中的光明一面,已经接近了佛家的圣灵,所以人类才演绎出了绚丽无比的文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一念之差即成魔,一念之差即成佛。佛性与魔性并无交界,更无距离。所谓的圣贤之路,就是让你的心永远沉浸在善的境界之中,再也受不到恶的袭扰。”
每个人都可以鹦鹉学舌的说,我心即佛,佛在我心-但你心中的魔性未除,兽性未主除,那么你最终得到的就是禽兽不如的糟糕境地。”
只是这样的正经的段落并不多,而且夹杂在诸多的八卦野史中被冲淡了。
当然各种人物传记写法各有不同特色,都是基于历史的文学再创造,有忠于原味的,有添加鲜活生命力的,有调侃谐语的,各种丰富的写作手法使得文字艺术和历史更好的融合,百花齐放。
可能是某人还需历练,还需跳出原有的空间,原有的思维模式,换种方式来理解当下百家争鸣的表达形式。只是这个任务看起来任重而道远,非一蹴而就,难矣。
看来要真正了解王阳明,还有必要再去读一读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