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十一月是一个忙碌又充实的月份,想思考却来不及思考的东西有很多,于是思考变成了偶尔的灵光乍现,感恩活着的每一天,尽力尽兴……
01
前一晚团队聚餐,稍微放纵了下,不习惯晚上突然大量的摄入,娇弱的胃在凌晨4点25分把我叫醒。索性不睡了,起床披了件大红开衫毛衣,走到阳台。远远地就能望到深蓝夜幕下的一弯荧黄,此刻的夜依然很深,空气中是薄凉的味道,打了个寒颤,思绪开始绵延。
想起团队小伙伴在我来的这一个多月以来,接了很多紧急的项目,大家都很辛苦,内心一面感激着,一面更觉责任重大,我需更对每一个人的成长负责,这是更难的事情。
饭桌上,看着95后们随心所欲的畅聊,从篮球到足球,从游戏到异次元,我则在一旁安静的聆听。难以插话,也不知从何说起,看着他们活力满满的样子,只感叹道青春真好,年少时我们也曾为着一样的东西疯狂。而时间过去,曾经那些躁动的狂热和喷薄而出的表达欲,都会逐渐消退。本想说些感激的话,想来也作罢,往后就怀着这感激的心更好地对待大家吧。
凌晨5点,夜依然静谧深邃,天空没有丝毫泛白的意思。11月的南方城市,开始逐渐有了冬的感觉。用力裹紧毛衣,试图阻隔这刺骨的寒冷。大红开衫毛衣,是从苏州带过来的。国庆假期过后,回SZ的那天,苏州突然降温,妈妈不在身边,二姨怕我没带厚衫,特意赶来家里,给我送了这件毛衣。于是我离家的那天穿着这件毛衣,把家的温暖带来了SZ这个冰冷的城市。
02
回想起学生时代,很多个寒冷冬日的清晨,天还没亮,背着书包踩着脚踏车上学的日子。那时候,每天早上在妈妈的唠叨声中,极不情愿地离开温暖的被窝。机械式的完成刷牙洗脸一系列的动作后,睡眼惺忪地出门。帽子,口罩,手套是南方城市的冬天出门标配。这是在毕业后来SZ,这个一年四季都暖和的地方,无法感再次拥有的感受。
去学校的路上按照惯例,会先去牛奶店兑一包扬子江牛奶,然后再去人民医院对面的早点摊,点一份烧麦,一份牛肉粉,吃饱饱的上学。牛奶在早自习的时候,可以一边背课文一边拿来温手。医院旁的那家烧麦是在我离家后,再没能吃过的美味。
于是,记忆里十六岁的冬天,是牛奶的温热,是烧麦的美味,是清晨的路灯下随意哈出的一口白气……
放空时,感性的情绪显露,思绪便会像这样漫无边界的游走,越发地感知到一些向内的东西。
近来有看到一个朋友的文章,谈论感性与理性。同为PM的他提到,思维方式从感性彻底过渡为理性之后,好处是对这个世界的运转看的更加清晰,弊端则是越发的冷漠。
当一切都变成以结果以目标为导向,不断的追求短平快的时候,是否是真的好?
03
仔细想来,被时间裹挟着一路向前的我,竟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从毕业后误打误撞进入互联网行业,再到机缘巧合走入人工智能行业,一路上无意追逐风口的人,却一次次被卷进风口……
于是,超高速的发展,变幻莫测的更迭,快速的崛起和衰落,是我这几年看过最多的东西,这也是所有风口行业的特质。与之对应的,对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来说,便是潜移默化的改变。
你必须不断的成长才能跟上行业超速的变化与发展,新的玩家、新的玩法、新的技术,新的认知与边界……
所有的这一切逼迫你不得不快速地向外扩张,不得不通过理性与规则去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同时因为是产品经理的角色,逻辑与规则,也变成职业病一样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能感受到朋友口中所说的变化,所做的工作,所处的行业和角色让我们不自觉地走到了理性的地带。
我们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所需,多线程任务处理与决策,从经济学到心理学甚至是商业模式,以结果和目标为导向,不断的追求短平快……我们通过以上种种去武装自己,使自己更好的能胜任某个角色。
但……当一切演变成,生活里也都用得失来衡量,用指标去量化的时候,我在想,这样的改变是否全然是好的?
这样的我们对美的感知,对不完美的包容,对无意义的欣赏能力,一定也是在逐渐消退的吧。
04
记得有一次我在回复某个读者的留言时说道:如若人生太过理智,未免也失了些许乐趣。我想,也许这就是我的答案吧。从未抗拒过从感性走入理性,太过感性无法胜任工作角色,太过理性又失了生活乐趣。
于是,我也一直试图在寻找他们之间的平衡。
我喜欢写字、弹琴一方面是喜好,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此来保留自己对这个世界观感敏锐的触觉,不让自己在纷扰的世俗里,在岁月的洪流里失了那份感性,失了那份冲动的勇气!
一直喜欢上头这个词,我认为它是比热爱更美的词。“热爱”于我来说太过高冷,而“上头”则带着更多的烟火气。
回首过往的一生,如若不曾为几件事或几个人上过头,我会觉得白活一场。
很喜欢马良在《人间卧底》中的一句话:这无情的世界,因为有了热情的蠢货,才显得浪漫些。
所以,我愿意做一个快乐的热情蠢货,愿意为这世界再多添点人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