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片段】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
“这件事令我心神不宁。”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我生日那天你没打电话,我很伤心。”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3)指责他人。
“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I·复述原文片段】请自行完成
我们的日常沟通中,常常是有很多“把戏”在发挥作用的,虽然不经刻意思考我们往往并意识不到这些“把戏”。
比如说,你妈对你说“你一直不找对象,这让我很伤心”。一般而言,如果你们亲子关系还算过得去,你听到这句话后,会觉得内疚,觉得不不起你妈。因为你妈说你让她伤心了。
然而,事实的真相并非是你(不找对象)让她伤心。而是,对于你不找对象这件事儿,她感到伤心。
“你让她伤心”与“她感到伤心”,是两个不同的事情。
前者的说法就是一种“把戏”,一种你妈利用你的内疚,来让你为她的情绪负责,进而推动你改变的说法。是你妈把你一直不找对象这事儿与她自己伤心的感受建立了直接因果关系。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她自己的感受与她自身分离的做法。
而后者“她感到伤心”,是你妈从她自身出发的感受。你妈有感到伤心这种感受,是因为你妈的需求/期望(希望你能有个对象能照顾你,否则她会担心你)未被满足(她看到你一直不找对象),是你妈自己的因素(需求未被满足)引起了伤心的感受的,而不是你的行为导致她伤心的。这种“她感到伤心”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她自身与自己的感受相联系的做法。
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将感受与自身相分离的情形,就如上面的例子中的情形。其实,当我们在使用如下这些表述方式的时候,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例如”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如前文的例子中你妈说“你不找对象”这个你的行为。
3)指责他人。例如“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忽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往往会使沟通陷入指责、批评、争吵等暴力的方式里去,达不到沟通的目的。为了能达到良好的沟通目的,我们可以从搞清楚自身的感受开始。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我感到”后面跟的内容是自身的感受,比如快乐、生气、伤心等。“因为我”后面的内容是解释自己的愿望、想法、期待等表示需求的内容。“因为我”后面的内容可以让自己与听者都清楚自己出现前面的感受的原因,从而可以有效避免误会与冲突。
这个表达方式,其实也符合情绪ABC原理。该表达方式由叙述观察(Activating events,事件,即自己的观察)开始,然后跟着的是我的感受这个结果(Consequences,自己的感受),最后用“因为我……”表述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认知(Beliefs)。情绪ABC理论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并非是事件引起感受,而是我们的认知引起了感受。我们的“我(感到)……因为我……”这个句式就是在帮我们区分事件、感受与需求的关系的,要我们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自身,而与观察无关。
注:斜体这段话是我灵光乍现写出来的,至于这种论述恰当与否,我自己有点不太确定。当然,这段拿掉并不影响本I。
按照前述表达方式,可以修正前文你妈的话为“你一直不找对象,妈妈感到伤心。因为妈妈担心没人照顾你。”此话一出,你妈会知道伤心是她自己的感受,而并不需要你为此负责。并且,就你来说,你是不是瞬间觉得你妈可爱多了?觉得你能体会你妈的感受了?你愿意就你的对象问题跟你妈进行更多沟通与互相理解了?
怎么样?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是不是会让沟通更容易达到目的一点?只要记得“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就可以了。
【A1】我爸常常使用一种带着情绪且具有浓重指责意味的表达方式与我讲话。他的情绪甚至都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通过语气带出来的。因为他的这种表达方式,我常常对他产生敌对情绪。结果就是我选择尽量回避与他的沟通,以至于我们的亲子关系缺乏亲密感。因为这种沟通模式下,我认为我爸总是看我哪里都不对,我总是惹他不高兴。
比如一次,我在切菜,被他看见了。他带着一股着急与生气的情绪说“菜不是这么切的!应该这样这样切。”我一听他如此带着负面情绪的说我做得不对,我的负面情绪也立马起来了“我都切了这么久菜了,都是这样切的。如果你觉得有问题,你来切!”
这就是活脱脱的一次吵架呀!我爸的话并没有达到他希望我安全切菜的目的,反而让我跟他差点吵一大架。当然,这次对话的前提是,我俩以前的不良沟通积累下了对彼此的很多恶劣情绪,所以简单几句话,我们也能燃起一堆怒火。
我爸的话语只说出了他认为我做的不恰当的地方,以及他认为的正确的做法。既没有用语言表达他的着急与(着急到)生气的感受,也没有表达他出现前述感受的什么需求未被满足。而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我的回应也未表达我的感受,我的需求。只是对着他反击了一通脾气。
如果我们区明白我们各自的感受与自身的关系,那么我们的对话应该是这样的:
一、我爸“你这样切菜,我感到有点担心。因为我希望你安全,别切到自己的手。”我会更容易接受这种表达方式。我也会明白他的需求与期望是什么,会更容易积极地回应他的话。说不定还真跟他学学他的切菜方法。
二、我爸维持原话,我的回应“你刚刚讲我切菜方式有问题,并且我也听到了你话语里的情绪,我感到伤心。因为我希望你能肯定我,而我理解你的话为你在指责我、否定我。”
【A2】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每天至少记录一条自己不能区分感受与自身的对话,并做修改。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得时候,要使用修改过的句子实际操练一次,并做相应记录。
设计记录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