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不给”:
孩子并不是自私孩子进入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之后,大多数家长除了觉得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那就是觉得孩子变得非常自私。孩子在2 岁左右的时候,许多妈妈都开始注意到,当其他的小朋友来家里玩时,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也不愿意让别人看他们的书,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愿看的也绝不让别的孩子动,谁一拿,他立刻就说:“我的。”有的小朋友在户外玩耍时,见到别的小朋友玩东西,就要跑过去不由分说地抢过来,而且振振有词地说:“我的。”然后强行据为己有,妈妈们总是被弄得哭笑不得。在这个年龄的孩子,什么都是“我的”,拿什么都是“我的”,总之全都是“我的”,好像这时候他们唯一的事情就是看着“我的”所有的东西,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这些时候父母常常感到不解,感到难堪,觉得没法改变和说服孩子,甚至习惯性地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为自私的表现。如果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家长们就会说,我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自私了,什么都不让别人动,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无关系的,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自我和自私的关系。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我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情况才叫做自私。那么自我呢?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儿童在一出生时,他是没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儿童自我诞生的标志。此时的父母们应该满足儿童的这个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如果家长强迫孩子把属于自己的物品给别人,孩子就会丝毫感觉不到安全感。在失去安全感的情形下,孩子的自我意识不仅不会得到健全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很有可能会变得懦弱起来。由此可知,当孩子处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时,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权力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孩子内心的那个“自我”才会强大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以及性格、人格等才能得到健全发展。对什么都说“不”:孩子在用刚刚形成的意识做事孩子从3 岁左右开始,就会出现与妈妈“作对”的表现,一直持续到4 岁左右。这个时候的孩子往往最“不听话”,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不让他做什么,他却硬要和父母反着干;该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不该吃的时候,又不停地往嘴里塞零食,父母怎么说都不管用。父母这时候要能理解孩子,这同样是他自我意识敏感期的表现。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3 岁的女儿很是“叛逆”,对妈妈说的话总是不听。吃晚饭的时候,妈妈说:“我们去吃饭好吗?”女儿一扭头说:“不!”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妈妈哄着说:“我们是不是该睡觉了?”女儿又使劲摇头,大声说:“不!”妈妈开始疑惑,为什么之前乖巧的女儿忽然不听话了呢?在孩子3 岁左右,这种与妈妈“作对”的表现越发不可收拾,“叛逆”的行为会变本加厉。在这个时候,许多父母都会显得手足无措。孩子在慢慢长大,他会有自己的主见,喜欢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玩、去闹,一旦他的想法或要求被妈妈拒绝,他就会用哭闹或“作对”的方式来发泄不满。父母也不用很头疼,在这个时期,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来应对孩子自我意识产生的敏感期:
1.用正面语言避开孩子的“反抗”2 ~3 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有一种自我意识了,从这时候起,他就会拼命地保护他的自我意识,无论自己正确与否,哪怕是父母的反对,他都会有很强烈的反感情绪。这时候,父母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正面的语言,即,要求孩子去做什么,而不是直接反对他想要做的事。比如,要吃饭的时候孩子却想玩游戏,父母不要说“你不能玩”,而是说“我们去吃饭”,要善于用这样直截了当的语言,避开孩子的“反抗”。
2.用非语言行为向孩子表示赞许或反对当孩子坚持他自己的意愿时,父母若是一味地制止他,孩子会变得越发的执拗。其实,父母也可以采用非语言的方式。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用表情、目光或其他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父母可以对他微笑、拥抱以鼓励他; 当孩子出错的时候,父母可以用严肃的目光或表情示意他犯错了,孩子就会停止错误的行为
3.尝试主动改变孩子作对的环境孩子会去和父母作对,很多时候多是源于父母给他创造出来一个“作对”的环境。如对待孩子吃零食的问题,正是因为父母给孩子准备了小零食,所以父母可以不准备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