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知识的乐趣如此之大,使我得以战胜所有的折磨和失望。
尼采是顽强拼搏的雄狮。
尼采发誓要引发一场精神战争,一场足以改变人类面貌和改变世界政治的精神大战。为此,他如饥似渴地猎取知识,尽心尽力地探索真理。为此,他排除万难,一往无前,艰苦卓绝,从不懈怠。
自古好事多磨。尼采的心志极高,可是身体的健康状况却不如人愿。他从小体弱多病,经常头痛。他二十三岁服兵役,其间因骑马跌伤胸骨,并引发胸膜炎,卧床五六个月,提前退役。二十六岁那年,他升任正教授不久,普法战争爆发,他又去当志愿看护兵,然而不久便患痢疾和白喉,又提前退伍。这两次患病都进一步损害了他的健康。
待到他刚刚步入三十六岁的时候,他的生命力便落到了最低点。他的头痛连续猛烈发作,还伴有胃病,不时呕吐,视力也下降到了“看不见三步以外的东西”。
一贯要强的尼采,不得不承认健康状况日益不佳这个残酷的事实,忍痛辞去了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的职务,结束了他长达十年的教授生涯。
尼采的父亲就是在三十六岁上去世的,死于脑病。三十六,这对于尼采来说,似乎成了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遗传有性病。他在给母亲的信里痛斥德国贵族“堕落腐化”,说他们在家酗酒,出门带回梅毒,而对于学术却一窍不通。
尼采本该好好休息,宽心疗养,但是他禁不住要读书,要思考。在养病期间的孤寂生活环境中,百无聊赖,对他来说,只有在苦读苦思中才能得到些许安慰和愉悦。
他这次患病持续了半年之久,病情方才解除,身体得以康复。但是往后,旧病经常发作,时时折磨着他那虚弱的身体和倔强的心灵。
不过他毫不气馁,他一直奋斗不息,直到1889年陷入精神错乱的厄运。
看来,尼采是那种“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不幸者。更不用说,他性情的乖张和狂傲更会加剧他的病痛。
幸而尼采到底是个“有出息”的人,不怕困苦的人,是个能够战胜病痛的人。他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对于他眼中的佛教“摄生法”的涉猎,帮了他的大忙,他从中得益匪浅。譬如,病人是最容易产生怨恨和愤懑情绪的,而他却能忍耐、克制,遇到不顺心的事也能坦然处之,以免因此而忧神伤身。
何况,尼采怀抱雄心壮志,这使得他对知识的追求胜过了对死亡的恐惧。
“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苦难。我们越是追求生活享受,就越会成为生活的奴隶。”一种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主信念,鼓舞了尼采的拼搏精神和乐观精神。他在这里身体力行他的“权力意志”呢!
“我天生就是个勇敢的动物,乃至是个战士。同命运的长期抗争更增强了我的骄傲感。”
至于探索真理,这里蕴涵着极大的欢娱和快慰,能够排除一切忧烦和痛苦。“这种寻求知识的乐趣如此之大,使我得以战胜所有的折磨和失望。”
如果说病痛在生理上给他的折磨和打击无论多大,他都能够应付得了的话,那么,孤独在精神上给他的折磨和打击,却实在令他难以承受了。
他刚步入社会不久,在给友人洛德的信中,就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除了你以外,我再没有更亲近的人可以谈心了。我生活在一片孤独的灰云之中。特别是在聚会的时候,我无法拒绝人情应酬的压力,不得已在会场上和形形色色的手拉在一起。在这样的聚会里,我总是听到吵吵嚷嚷的喊叫声,而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这地球上,叫我如何忍受这个大染缸!
他此后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这样的心境中度过的。
尼采自知他的思想不为人们所理解,所认同。他孤立,他孤独,他背负着无限的悲伤、忧愁和不幸。
降格以求吗?不。他的自负、自傲不允许他这样做。他不屑于和他所说的“平庸之徒”为伍。
是他的自负、自傲导致了他的孤立、孤独,还是他的孤立、孤独导致了他的自负、自傲?天晓得!也许两者兼而有之,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尼采离人群太远了,以致他的朋友和恋人一个个离开了他。他妹妹也反对他,直到不得不断绝往来。他无可奈何地悲叹,他没有朋友,得不到一点安慰,也没有一点爱情。
无怪乎他笔下的人物查拉图斯特拉慨叹:“我飞向未来,飞得太远了:恐惧攫取我。”“当我张望四周,看!时间是我唯一的伙伴。”
孤独诚然是难耐的,但是如何对待孤独,能不能在孤独中自主、自强,能不能化孤独为力量,把孤独当作搏击人生的一种动力,却因各人禀性的差异而大不相同。
尼采在这个问题上是十分明智的。他锐利地看出了有两种孤独,一种是弱者的孤独,一种是强者的孤独。
弱者的孤独陷人消沉。
强者的孤独催人奋进。
尼采的孤独是强者的孤独。他在孤独的激励中振翅高飞,搏击长空,翱翔寰宇。他在孤独的激励中为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奋人心的壮歌。
尼采的一生是孤奋自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