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栌分享了一个蜗牛共读活动,阅读的书为:《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书是一本好书,但是并不太好阅读,而且所举的例子都是围绕着计算机系统来讲述的,对于一个不了解计算机工作的人来说,估计会是读一半丢一半,如果没有划重点,那么到了最后,除了记住“深度工作”这四个字,其他的都记不住。
我也同样,如果不再复习一下划过的重点,也只能是记住“深度工作”这四个字。
算了,我还是说实话,如果不回头再看看划过的重点,无论是《深度工作》还是《精进》,我也只能是记住书名和书中所以表达的意思。
“但是如果你愿意跨过这些舒适区和恐惧,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你将会如前人一样发现,深度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意义的生活。”
这是《深度工作》里的一句话,也是《精进》中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也不仅仅只是这两位作者有这个意思,许多擅长整合各种渠道信息的作家,都抱着这个态度:离开舒适区,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深度去挖掘自己。
在时间的加持下,几年之后,深度挖掘自己的、离开舒适区的人,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的朋友圈里,就有这么深度而精进的几个人。而且这样的人在源源不断地增加着。
我现在在每年的新旧交替之时,都会问自己:“五年之后,你希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读书与成长仍然是我的目标,因此,我也就每天按步就班地填写着每天完成的事。
“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样的人生,做一些不一般的事,那么以五年为期,你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并为之做出持久而坚实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采铜在《精进1》里的自序中这样写道。
之所以要把《深度工作》与《精进》一起写,是因为两本书都有共同之处,这个共同之处在前面已经讲过了,《深度工作》可以供喜欢外国作家写励志书的读者阅读,《精进》更适合国内普通读者。
两书相比,我更喜欢《精进》。
《精进》的作者采铜是心理学家,他更知道如何写,才能让而读者们明白他的意思,重要的是,他每讲一个章节,就提炼出其实的精华,并且给出一些练习的方案,以供需要的读者学习。
读者们不见得就完全按照他的方法去练习,但是他的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却是《深度工作》远远不及的。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请坚持你的与众不同!”这是《精进1》中一个章节的标题,这个标题与前面《深度工作》中所拿出来的那句话,意思是一样的,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两本书的共性所在。
我喜欢听罗辑思维,是因为常常被里面的独特思维方式所吸引,因为罗胖常常能从平常事件中,寻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当然,这并不是说就要去认同罗胖的观点,而是说明了一点,他“在主流观点之外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
采铜总结出七条具有心智独特性的人所具有的优势,我发现罗胖几乎都具有,越听他的罗辑思维,就越觉得这个胖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胖子,非常值得去学习。
同样,冯唐也是一个闪闪发光的人,传奇般的经历,对自己热爱的事情执着的行为,写在他一本又一本的书里,让喜欢他的读者透过文字,就可以到他内心对生命的澎湃热情。
但这两个人,都是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却又我行我素。你说你的口灿莲花,我行我的世俗日常。在做事上,他们很是高调,却几乎听不到关于他们的什么绯闻。
“为大众带来新鲜的见解和启发,开成对公众的影响力。”这是采铜关于具有心智独特性的人的第五条优势。
罗胖与冯唐他们身上都有我不喜欢的地方,但却影响不了我看到他们思想上的闪光点。
比如从最初看冯唐写给外甥的《三十六大》开始,直到现在的《成事》和《小通鉴》,他已经从一个写让人无法直视器官文字的人,转型成一个结合自身经历与研究历史宝藏开始教化他人的人。
他的这个转型让很多人惊掉了下巴,包括我在内。谁也没想到,在俊朗的外表下写着器官文字的人,居然对曾国藩有这么深的研究。要知道,他还有他的其他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做,他还要写其他的杂文或者诗歌,外加泡泡妞。
如何在看似不多的时间里,深度研究历史,这才是冯唐身上闪闪发光的重点。
往往,人们只看一个人的表面:“啊,冯唐他出了多少多少本书。”“罗胖又在哪里天花乱坠地吹牛了。”却很少人有去想:出书或者吹得天花乱坠的牛,需要他们付出多少时间,读多少本书,思考多少事,才能得出这样的结果。
“拒绝他人和大众给自己贴上标签,以更开放和自由的心态发展自己。”“因为不必迎合社会主流而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可以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这是采铜总结的第三条和第四条关于具有心智独特性的人的优势,从这两条里就可以知道冯唐为什么可以一本又一本地出书,罗胖的罗辑思维已经更新到八百多期。
采铜在《精进1》最后的精彩提炼中,第一个提炼就是:“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是的,一个人,如果永远片于被动的状态,那么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不开心,无法找到自我的认同感与满足感,连最基本的自我认同感都找不到的时候,更别提什么形成独特的知识资产。
就算已经形成了,也根本意识不到,也根本不会去用。
“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要把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采铜
很多人嘴里说着要平凡而不要平庸,然而如何选择及行动,却是一个磨叽的问题。
太考究灵魂了,比如:你是什么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