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2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习任务等要用好课后的“学习提示”

如《沁园春·长沙》的学习提示: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很多诗词都能引发我们对青春的思考,可以课外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等,感受他们的情怀。

目标:1.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2.品味意象和意境,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3.观照自我,思考青春的价值。


任务:词人笔下不管是群山还是江水,亦或是飞禽游鱼都展示出了勃勃生机,请问同学们,这仅仅是因为橘子洲头的秋景本来就如此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你觉得毛泽东笔下的意象描写有哪些特点?

1、宏大高远是本词意象的最显著特点。比如,“湘江北去”与苏轼的“大江东去”颇为类似,同属于开放性意象,为全词的奠定了一个十分开阔的时空背景;再如“长空”和“浅底”两大意象对举,天地悬殊,何其开阔!同时,作者并不仅满足于意象本身的宏大,还乐于运用大数目的数词,以夸张的手法,追求更大更强的气势,像“万山”“万类”“百舸”等都是如此。这些意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湘江秋景的壮观雄奇, 也反映了诗人的壮烈情怀,令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2、力透纸背是本词意象的另一个特点。为进一步追求意象的气势和力度,词人先后运用了“遍”“尽”“透”等极致性的副词来修饰与意象相连的动词和形容词,从而将意象的表现力推向极致。像之前在初中学过的“极目楚天舒”“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等词作也是如此。   慷慨苍劲也是本词意象的一个重要特点。面对大好河山,联系当下时局,词人不禁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然而,词人的“怅”不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怅恨,而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慷慨。

1、五个文本分别抒发了怎样的青春情怀?2、五个文本抒发的青春情怀有哪些异同点?3、读完老一辈革命家的作品之后,身为新时代学子的你对青春有怎样的认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X 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X》。(板书)

我觉得,要上好一篇课文,就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我要带学生去哪里”,二是“我们怎样去那里”,三是“如何知道我们到了那里”。

首先,“我要带学生去哪里”,这是教学目标。拟定目标的依据有教学内容。这篇课文………………

拟定目标的依据还有学情。这一阶段的学生………………

再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为了降低难度,方便记忆,不必一一对应四个核心素养,不同的文体要求<现代诗、散文、小说、议论文、纪实类文本、文言文、古诗>结合“学习提示”即可)

第二个问题,“我们怎样去那里”,这是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

为落实课标理念、完成教材任务、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既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用学习任务驱动探究,用学习支架撬动探究。

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是激趣导入。导入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进入教学环境的一种手段。(热点、焦点、图片、视频)

接下来抛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任务一是“整体感知”,强调整体感知是为了避免碎片化阅读。我先让学生默读(朗读)课文,积累注解的生字词,用思维导图呈现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诗词强调反复诵读)

(文言文在这个整体感知任务中进行小组朗读、讨论,解决文言文的词语积累、翻译问题)

任务二、任务三……根据课文后的“学习提示”设置。

如:

任务二:

下面我将从【以文本为根,拟定目标】【以学生为本,确定方法】【以任务为托,展开教程】【以评价为尺,优化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是【以文本为根,拟定目标】:

我们先来分析教材: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 1 课。本单元的

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学习本单元,

可以引导学生从“青春的价值”角度作品的意蕴,追寻理想,拥抱未来。本词上

阕,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壮丽明艳;下阕回忆了一段风华正茂的青春往事,

激昂慷慨,表现了词人担当改造社会大任的壮志豪情。

二、说学情

这一阶段学生对词并不陌生,能够初步体会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在

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对词的特点、作者生平、创作风格都

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是

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

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典诗词的格式,抓住关键词语与重点语句,品位这

首词的语言艺术与刚劲风格,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思考、分析、探究与联想、想象等方法,体味

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提升发展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理解词中

意象,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诗言志”的传统文化魅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力,

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不断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

深沉的精神追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

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才能有起伏而不至

于平淡。教师才能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我的:

教学重点: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体验词中所传达出来的“雄浑美”“阳刚美”。

五、说教学方法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根据本课的教学

教材特点,我将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在具体教授中将以诵

读为主线,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语言和遣词造句之妙,领略情境交融的意境。并通

过灵活的情境化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采用小组讨论法、自学法创造

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披文以人情”,理解寓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

中的深层意义,感受诗篇的艺术力量。

六、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

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我

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开课之初,我采用谈话导入,通过朗读课题《沁园春长沙》,总结词的主要

特点进入课堂。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毛泽东写的词《沁园

春长沙》,谁能说说词有什么特点?

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出词的主要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进

而激发学生的对词的诵读欲,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目的。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点名学生朗读诗词,点拨字音、节奏、语气等朗读过程

中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播放范读录音进行纠正和练习。通过多次熟练朗读引导

学生体会朗诵的语调语速和节奏,并初步感知诗词的整体风格属于豪放派,唤起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直观感受。

接着我会给学生5 分钟自由朗读时间,思考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

容,并分别找出上下阙的关键字,在感受诵读过程中把握情感。通过这样的问题

思考,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内容。最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总结出这首词上

阙写景,由一个“看”字,领起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下阙

抒情,由一个“忆”字领起八句,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同时我们也可以发

现,上下阙末均为问句,上阙设问,引出下文;下阙反问,回应全文。以此为接

下来进一步的赏析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也有助于这首词的熟读成诵。

环节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我将从以下两个层次带领学生把握文章内容。

层次一:赏诗歌

在这一环节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诗

人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上阙写景部分

3 / 90我会抓住“看”字统领的七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是按

照什么顺序观察的?从而明确诗人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描绘了“万山、

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营造了一幅绚丽壮阔的湘江秋景意境。接

着我会引导学生分别从描写对象、角度、动静、分总四个方面进行引导,体会上

阕写景中一些动词、数量词和形容词的妙处,进一步感受本文远近结合、分总有

序、动静交错的写作特色,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学习作者

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发问所表现出

来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内容二:下阙抒情部分

我会抓住“忆”字统领的八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联想到了哪些生活往事?

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从而明确诗人联想到青春年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

同学少年;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作者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已任,

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着重指导学生在朗读“曾记否,到中

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设问句时,发挥想象体会诗人激流勇进,以拼搏为乐

的凌云壮志。

层次二:受教育

这里我会请学生联系自身和现实,谈谈当代“同学少年”们应该有怎样的大

志和怎样的大局意识?应该如何去实现大志,树立大局意识?经过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学生回答:应该学习毛泽东的自信、乐观、豪迈的英雄主义豪气。现实生活

中有很多人延续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的这种精神,一群青年学子,他们崇尚行胜于

言,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或奔赴西部,燃烧激情;或扎根基层,放飞梦

想;或携笔从戎,筑我长城;或投身主流,谱写青春;或创新创业,乘风破浪……

他们将自身命运与时代和祖国的命运牢牢系在一起,选择了更加厚重的人生。

这样设计,与单元主题目标相契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

的思考,帮助他们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环节四、重点品读,领悟情感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把情感与写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

而明确诗人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描写、叙事、抒情、议论完美结合在一起的

表达方式,以壮景抒豪情。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自主汇报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

顾。并布置作业:搜集毛泽东写作的其他诗词,下节课举行一个小型的诗词朗诵

会。

七、说板书设计

4 / 90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带给各位考官清晰、直观的感

受,同时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结束语:尊敬的评委老师,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请问可以擦掉我的板书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